形容成都的詞語
形容成都的詞語:1. 美食之都;2. 文化古城;3. 天府之國;4. 慢生活城市;5. 園林之城;6. 大熊貓的故鄉;7. 霧鎖成都;8. 蓉城;9. 四川明珠;10. 詩意之城;11. 蜀道之城;12. 城市宜居指數高;13. 城市夜景美麗;14. 風光旖旎;15. 歷史文化名城;16. 繁華商業中心;17. 人文氣息濃郁;18. 美麗山水之城;19. 高新科技城;20. 風情萬種
形容成都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成都平原 |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Chengdu Plain),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話稱之為“川西壩子”,是位于中國四川盆地西部的一處沖積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區縣及德陽、綿陽、雅安、樂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區域,總面積1.88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松散,沉積物巨厚,地勢平坦,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在20米以下。 成都平原四周有群山環抱,基底由白堊紀和下第三紀碎屑巖(紅層)組成,平原主體物質由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組成。平原內四季分明,日照少、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屬暖濕亞熱帶太平洋東南季風氣候區;其水系格局特殊,呈紡錘形,河流出山口后分成許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枝交錯,河渠縱橫。 成都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一般海拔600米左右,土壤肥沃。又有自古聞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縱橫,農業發達,物產富饒,人口稠密,是中國重要的水稻、甘蔗、蠶絲、油菜籽產區,自古有 “天府之國” 的美譽。 |
三徙成都 | 三徙成都【解釋】相傳舜三度遷移,百姓慕德而從,所至處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 |
成都賣卜 | 成都賣卜 chéng dū mài bǔ |
成都賣卜 | 成都賣卜 chéng dū mài bǔ |
成渝鐵路 | 成渝鐵路 (成都站——重慶站間的鐵路)成渝鐵路起于成都站,止于重慶站,重慶站→成都站作為上行,反之作為下行。 成渝鐵路指竣工于1952年成都到重慶的鐵路,客運里程504km。從寶成線上終點站——成都站向東引出,過陳家灣站后折向正南進入簡陽市,經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隆昌市后折向正東,過重慶永川區向南延引,與長江在朱楊溪站相接,在白沙站返向東北,沿長江北岸前行抵達重慶站。 1903年,清政府提出修建川漢鐵路意向,其西段為成渝鐵路;1936年,國民政府成立成渝鐵路工程局,次年開始修筑;1937年7月,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工,僅完成工程量的14%,一寸鋼軌未鋪。其后,國民政府更以修路為借口,搜刮民脂民膏,結果只在地圖上畫了一條“虛線”。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了西南人民,決定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興建成渝鐵路。1950年6月,成渝鐵路全線開工;1952年6月竣工,西南人民近半個世紀的夢想終于成為現實。成渝鐵路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干線,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是新中國成立以前任何時代不可想象的奇跡,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987年12月,成渝鐵路電氣化工程,經過多年的艱苦建設終于全線建成,并通過國家驗收。2017年4月,四川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指出,對成渝鐵路等既有干線鐵路進行擴能改造。 |
都江堰 | 都江堰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都江堰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
成都市 | 四川省省會。在省境中部、成都平原中心,成渝、寶成、成昆等鐵路交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三國蜀漢、五代前后蜀及北宋李順、明末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先后在此建都。前蜀皇帝在此廣植芙蓉,故成都簡稱“蓉”,別稱“芙蓉城”。又因成都古代織錦著名,又稱“錦城”。1928年設市。人口3078萬(1995年)。為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名勝古跡有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青羊宮等。有四川大學、成都工學院等高等學校。 |
三都 | 三都 (詞語/多義引導)(1)《左傳》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仲由為季氏所宰,將墮三都。”杜預注:“三都,費、郈、成也。” (2)東漢稱雒陽(洛陽)為東都,長安(西安)為西都,宛為南都,合稱“三都”。 (3)晉左思作《三都賦》,指三國時的蜀都成都、吳都建業、魏都鄴為“三都”。 (4)唐都長安,顯慶二年(657年)建洛陽為東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晉陽為北都,合稱“三都” 19世紀中葉,日本最發達的三個城市。 一說為:江戶 大阪 京都。(經濟最為發達) 一說為:京都 大阪 神戶。(近畿三都) |
川藏公路 |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是古代川藏線的現代升級,東起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止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由中國的318國道、317國道、214國道、109國道的部分路段組成。是中國最險峻的公路。分為南北線。在南北線中間有一些連接的線路一般也歸為川藏公路的一部分。 南線由四川成都、雅安、瀘定、康定、東俄洛、雅江、理塘、巴塘,西藏芒康、左貢、邦達、八宿、波密、林芝八一鎮、工布江達、墨竹工卡、達孜至拉薩,全長2146公里,屬318國道(東起上海人民廣場,西至西藏中尼公路的樟木口岸)的一部分。南線是以康定為要點的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稱,有多個著名險段。 北線由成都至東俄洛 與南線重合,再由東俄洛與南線分開北上,經八美(原乾寧縣)、道孚、爐霍、甘孜、德格、西藏江達、昌都,至那曲縣,到拉薩,全長2412公里。分大北線、小北線。 南北交接線是昌都-八宿縣邦達鎮。 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前,從拉薩到四川成都或青海西寧往返一次,靠人畜馱,冒風雪嚴寒,艱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時間。而川藏公路只需數天,改建后的目前路況單程只需三天,大大縮短了西藏與內地的交通時間。 將來:南線對應川藏鐵路,北線對應成昌鐵路-那昌鐵路,南北交接點八宿邦達鎮-昌都通大格鐵路。 有關規劃中的同名快速公路請移步至川藏高級公路。 有關四川省規劃中的同名高速公路請移步至川藏高速公路。 |
錦官城 | 錦官城 古代成都的別稱,也可簡稱為錦城。在三國蜀漢時期,因成都蜀錦出名,成為蜀漢政權的重要財政收入,蜀漢王朝曾設錦官和建立錦官城以保護蜀錦生產,錦官城的稱呼由此產生而聲名遠揚。后世也常以錦城和錦官城為成都作為成都的別稱。 |
寶成鐵路 | 寶成鐵路 寶成鐵路北起陜西省寶雞市,向南穿越秦嶺到達天府之國四川省成都市,全長669km。沿線主要城市有寶雞、廣元、綿陽、德陽、成都。 寶成鐵路寶雞至陽平關段受地形限制 為單線鐵路,陽平關至成都段為復線鐵路,是國家I級電氣化鐵路干線。 寶成鐵路自寶雞站向南,跨過渭河,經過27千米的展線群爬升680米通過秦嶺隧道,到秦嶺站后沿嘉陵江而下,經過甘肅省后穿過大巴山區,到廣元站繼續向西南,過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經過綿陽德陽兩市到達成都市。 寶成鐵路是一條連接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動脈,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這條鐵路的建成,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為發展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
錦官城 | 錦官城 古代成都的別稱,也可簡稱為錦城。在三國蜀漢時期,因成都蜀錦出名,成為蜀漢政權的重要財政收入,蜀漢王朝曾設錦官和建立錦官城以保護蜀錦生產,錦官城的稱呼由此產生而聲名遠揚。后世也常以錦城和錦官城為成都作為成都的別稱。 |
寶成鐵路 | 寶成鐵路 寶成鐵路北起陜西省寶雞市,向南穿越秦嶺到達天府之國四川省成都市,全長669km。沿線主要城市有寶雞、廣元、綿陽、德陽、成都。 寶成鐵路寶雞至陽平關段受地形限制 為單線鐵路,陽平關至成都段為復線鐵路,是國家I級電氣化鐵路干線。 寶成鐵路自寶雞站向南,跨過渭河,經過27千米的展線群爬升680米通過秦嶺隧道,到秦嶺站后沿嘉陵江而下,經過甘肅省后穿過大巴山區,到廣元站繼續向西南,過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經過綿陽德陽兩市到達成都市。 寶成鐵路是一條連接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動脈,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這條鐵路的建成,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為發展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
成昆鐵路 | 成昆鐵路 成昆鐵路是西南地區乃至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線路全長1096km。于1958年7月開工建設,1964年復工建設,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車,是國家I級單線電氣化鐵路。 沿線三分之二崇山峻嶺、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勢陡峭、地質狀況復雜,創造了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成昆鐵路與美國的阿波羅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 沿線物產豐富,資源豐富,位于川西平原的成都至峨眉段,素有"川西糧倉"之稱,四川省的西昌地區和云南省的元謀至昆明一帶,也盛產糧食和經濟作物。沿線地區富藏煤、鐵、銅、釩(儲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三)、鈦(世界第一)、鉛、鋅、磷、巖鹽、森林木材。成昆鐵路的建設,極大便利了西南地區資源運往全國各地的需要。 目前成昆鐵路,除了廣通北站到昆明站區已完成復線電氣化外,其他區段正在進行復線改造,整體改造工程將于2020年完工。成昆鐵路復線全線建成后,成都至攀枝花5小時可達,至昆明8小時可達。復線線路全長900公里,其中四川境內632公里。新鐵路線將主要承擔客運功能兼顧貨運,老成昆線將主要承擔貨運功能和短途客運功能。 |
岷江 | 岷江 (長江上游支流)岷江,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歷史上,岷江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正源。岷江傳統上以發源于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支為岷江正源,但實際上,其西支大渡河從河源學上才是正源。這一觀點,中科院于2013年予以確認。 但從傳統上,水文水利界仍以東支為正源。以東支為正源,岷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嶺;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嶺,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兩源匯合于虹橋關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經青神、樂山、犍為;于宜賓市注入長江。干流全長711公里(一說735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為正源,則全長1279公里。 岷江總落差3560米(一說總落差2877米(▽3143-▽266)),流域面積13588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26280平方公里。岷江各支流流域面積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支流30條,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條。河口流量2830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820萬千瓦。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資源,歷史上岷江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干支流上還建設了諸多水利工程,特別是水電工程,給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名片圖:岷江茂縣疊溪海子上游段河谷 |
張獻忠 | 張獻忠 (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陜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其起事后,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張獻忠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掩旗息鼓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把張獻忠誣蔑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廣且深,特別在四川留下的惡劣影響更不容忽視。至今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過所謂“八大王剿四川”的傳說影響。 2015年年底,相關機構專家對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進行了鑒定,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基本確認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張獻忠 | 張獻忠 (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陜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其起事后,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張獻忠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掩旗息鼓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把張獻忠誣蔑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廣且深,特別在四川留下的惡劣影響更不容忽視。至今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過所謂“八大王剿四川”的傳說影響。 2015年年底,相關機構專家對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進行了鑒定,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基本確認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蓉城 | 蓉城 蓉城,是四川省會成都的別稱芙蓉城的簡稱。相傳五代后蜀孟昶于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成都為芙蓉城,后簡稱蓉城或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
少城 | 少城 少城,又稱滿城,位于成都老城區西部,是清朝朝廷為八旗兵及其家屬專門修建的“城中城”。平定三藩之亂后,成都地區的八旗兵逐漸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滿城,由于處在戰國秦張儀修建的少城遺址上,故人稱“少城”。 |
龜化城 | 龜化城 《搜神記》卷十三~98~ 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筑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于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筑之。”便就,故名龜化城。 《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一·鱗介部三·龜~4272~ 《華陽國志》曰:“秦惠王十二年,張儀司馬錯破蜀,克之。儀因筑城,城終頹壞。后有一大龜從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龜行所,筑之乃成。” 釋義 四川成都的別稱。“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筑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于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筑之。’便就。故名‘龜化城’。”亦省稱“龜城”。 |
龜化城 | 龜化城 《搜神記》卷十三~98~ 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筑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于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筑之。”便就,故名龜化城。 《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一·鱗介部三·龜~4272~ 《華陽國志》曰:“秦惠王十二年,張儀司馬錯破蜀,克之。儀因筑城,城終頹壞。后有一大龜從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龜行所,筑之乃成。” 釋義 四川成都的別稱。“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筑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于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筑之。’便就。故名‘龜化城’。”亦省稱“龜城”。 |
合江亭 | 合江亭 (成都景點)合江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府河與南河交匯成府南河之處,始建于1200年前。 合江亭壘基高數尺,10根亭柱支撐著連體雙亭,構思巧妙,意味雋永。拾級而上,二江風物,盡收眼底。 合江亭于唐代貞元年間由川西節度使韋皋始建,北宋重建,并達到鼎盛,成為官民宴飲,市井游玩的熱鬧場所。合江橋畔亦是時人登舟出川的主要口岸,明代辟有錦官驛,清代新置船稅所。 |
錦里 | 錦里 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西區)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 傳說中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現在,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 |
摩訶池 | 摩訶池 摩訶池位于四川成都,始于隋朝,隋文帝開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楊秀鎮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為池。摩訶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唐人盧求《成都記》:“隋蜀王秀取土筑廣此城,因為池。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胡語謂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言此池廣大有龍也。” |
暑雪 | 暑雪 暑雪 堂名。在 四川省 成都 武擔山 。古為 蜀 中一名勝。 宋 陸游 《遠游》詩:“月明登 暑雪 ,木落過 秋風 。”自注:“ 成都 武擔山 暑雪堂 , 歸州 巴東縣 江 上 秋風亭 ,皆絕景。” 明 曹學佺《蜀中名勝記·成都府三》:“ 武擔山 今在藩司門右……昔有 咒土寺 東西二臺,西臺有 暑雪軒 諸勝。” |
四川盆地 |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位于亞洲大陸中南部(北緯28“10`和32.25`之間),中國腹心地帶和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 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又稱信封盆地、紫色盆地,總面積約26萬多平方千米,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婁山、云貴高原環繞而成,周圍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間,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中間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50米~750米,面積約為16萬平方千米,因此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底部兩大部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帶。西北邊緣是很長的龍門山脈。 四川盆地底自西向東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 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紅層盆地。地表巖石主要為紫紅色砂巖和頁巖,這兩種巖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盆地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夏季平均溫度在24~28℃之間,極端高溫36~42℃;冬季平均溫度4~8℃之間,極端低溫-8℃~-2℃。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但冬干、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夏季(6~10月)。 四川盆地內還蘊藏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磷灰石、硫磺等礦產,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并有中國重要的鍶礦。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盆地底部耕地連片,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 |
錦里 | 錦里 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西區)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 傳說中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現在,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 |
摩訶池 | 摩訶池 摩訶池位于四川成都,始于隋朝,隋文帝開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楊秀鎮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為池。摩訶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唐人盧求《成都記》:“隋蜀王秀取土筑廣此城,因為池。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胡語謂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言此池廣大有龍也。” |
蜀郡 | 蜀郡 蜀郡是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之一。蜀郡以成都一帶為中心,所轄的范圍隨時間而有不同。成都附近原為古蜀國所轄。 |
欒巴噀酒 | 欒巴噀酒 東漢成都人欒巴 ,精于道術,一次在朝廷大宴中,將皇帝賜的酒灑向西南,朝廷要治他不敬之罪,他說:“臣適見成都 市上火,故臣漱酒為雨救之,非敢不敬。”探問之,果然。后用為救火典。 |
欒巴噀酒 | 欒巴噀酒 東漢成都人欒巴 ,精于道術,一次在朝廷大宴中,將皇帝賜的酒灑向西南,朝廷要治他不敬之罪,他說:“臣適見成都 市上火,故臣漱酒為雨救之,非敢不敬。”探問之,果然。后用為救火典。 |
三徙成國 | 三徙成國【解釋】形容圣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同“三徙成都”。 |
芙蓉城 | 芙蓉城 (四川成都的美稱)芙蓉城是四川省成都市的別稱,歷史悠久、景色秀麗,是中國西南的重要城市。 |
錦亭 | 錦亭 x jǐn tíng 指 成都 錦江亭 。 唐 杜甫 《古柏行》之二:“憶昨路繞 錦亭 東, 先主 、 武侯 同閟宮。” 仇兆鰲 注引 朱鶴齡 曰:“ 嚴武 有《寄題杜二錦江野亭》詩,故曰 錦亭 。” 楊倫 箋注:“即 成都 錦江亭 。” |
升仙橋 | 升仙橋 (成都升仙橋)升仙橋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北,因漢 司馬相如過此題字勵志而著名。相傳為秦李冰所建。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城北十里有 升仙橋 ,有送客觀 。 司馬相如 初入 長安 ,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 唐 岑參 《升仙橋》詩:“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按,一本作“ 升遷橋 ”。或謂“遷”形近“仙”,轉訛為“仙”。參閱 陳鐵民 侯忠義 《岑參集校注》。 |
相如臺 | 相如臺 拼音:xiàng rú tái 注音: 條目:相如臺(相如臺) 引證解釋:漢 司馬相如 的琴臺。故址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 唐 李白 《淮南臥病寄趙徵君蕤》詩:“朝憶 相如 臺,夜夢 子云 宅。” 王琦 注引《成都志》:“ 相如 琴臺,在城外 浣花溪 之 海安寺 南,今為 金花寺 。” |
卓文君 | 卓文君 (漢代才女)卓文君(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21年),原名文后,西漢時期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漢代才女。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為蜀郡臨邛的冶鐵巨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卓文君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頭吟》,詩中“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堪稱經典佳句。 |
銅壺門 | 銅壺門 tóng hú ménㄊㄨㄙˊ ㄏㄨˊ ㄇㄣˊ 銅壺門 宋 時 成都 銅壺閣 附近門名。 宋 陸游 《湖村月夕》詩之二:“最憶 銅壺門 外路,滿街歌吹月如霜。” 游國恩 李易 注:“ 銅壺門 在 成都 。《渭南文集·銅壺閣記》:‘﹝閣﹞南直 劍南 、 西川門 ,西北距府五十步。’則 銅壺門 亦當在此附近。” |
百花潭 | 百花潭 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潭北有唐著名詩人杜甫的草堂。《狂夫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今辟為公園。 |
相如臺 | 相如臺 拼音:xiàng rú tái 注音: 條目:相如臺(相如臺) 引證解釋:漢 司馬相如 的琴臺。故址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 唐 李白 《淮南臥病寄趙征君蕤》詩:“朝憶 相如 臺,夜夢 子云 宅。” 王琦 注引《成都志》:“ 相如 琴臺,在城外 浣花溪 之 海安寺 南,今為 金花寺 。” |
錦亭 | 錦亭 x jǐn tíng 指 成都 錦江亭 。 唐 杜甫 《古柏行》之二:“憶昨路繞 錦亭 東, 先主 、 武侯 同閟宮。” 仇兆鰲 注引 朱鶴齡 曰:“ 嚴武 有《寄題杜二錦江野亭》詩,故曰 錦亭 。” 楊倫 箋注:“即 成都 錦江亭 。” |
銅壺門 | 銅壺門 tóng hú ménㄊㄨㄙˊ ㄏㄨˊ ㄇㄣˊ 銅壺門 宋 時 成都 銅壺閣 附近門名。 宋 陸游 《湖村月夕》詩之二:“最憶 銅壺門 外路,滿街歌吹月如霜。” 游國恩 李易 注:“ 銅壺門 在 成都 。《渭南文集·銅壺閣記》:‘﹝閣﹞南直 劍南 、 西川門 ,西北距府五十步。’則 銅壺門 亦當在此附近。” |
昇仙橋 | 升仙橋 (成都升仙橋)升仙橋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北,因漢 司馬相如過此題字勵志而著名。相傳為秦李冰所建。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城北十里有 升仙橋 ,有送客觀 。 司馬相如 初入 長安 ,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 唐 岑參 《升仙橋》詩:“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按,一本作“ 升遷橋 ”。或謂“遷”形近“仙”,轉訛為“仙”。參閱 陳鐵民 侯忠義 《岑參集校注》。 |
擔擔面 | 擔擔面 (四川擔擔面)擔擔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貢著名的地方傳統面食小吃,據說源于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因而得名。擔擔面是將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 擔擔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為人們品嘗四川小吃時的必備佳肴。如今擔擔面已遍布各地,雖做法有些許不同,但因其美味受到各地人民的喜愛,已成為一種家常美食小吃。2013年,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 |
青羊宮 | 青羊宮 青羊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于兵災。現存建筑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陸續重建,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青羊宮主要建筑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宮內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筑,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輯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青羊宮是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青羊宮 | 青羊宮 青羊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于兵災。現存建筑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陸續重建,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青羊宮主要建筑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宮內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筑,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輯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青羊宮是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擔擔麵 | 擔擔面 (四川擔擔面)擔擔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貢著名的地方傳統面食小吃,據說源于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因而得名。擔擔面是將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 擔擔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為人們品嘗四川小吃時的必備佳肴。如今擔擔面已遍布各地,雖做法有些許不同,但因其美味受到各地人民的喜愛,已成為一種家常美食小吃。2013年,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 |
三徙成國 | 【解釋】形容圣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同“三徙成都”。 |
岷邛 | 岷邛 mín qióng 岷邛 古代泛指 四川省 成都 地區。 岷 ,指 岷(汶) 山郡 ; 邛 ,指 臨邛 。《晉書·文苑傳·左思》:“﹝ 左思 ﹞復欲賦三都,會妹 芬 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 張載 訪 岷 邛 之事。” |
筰橋 | 筰橋 筰橋,是漢語詞匯,拼音是zuó qiáo,解釋為橋名,又名夷里橋。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橋用竹索編成,故名。 |
筰橋 | 筰橋 筰橋,是漢語詞匯,拼音是zuó qiáo,解釋為橋名,又名夷里橋。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橋用竹索編成,故名。 |
蜀繡 | 蜀繡 (刺繡工藝)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玉局觀 | 玉局觀 宋代著名的道觀。設于玉局化。在今四川成都市北。《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六年》:“蜀主詔于玉局化設道場”;胡三省注引宋彭乘《修玉局觀記》:“后漢永壽元年,李老君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牀自地而出, 老君升坐,為道陵說《南北斗經》,既去而坐隱,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蘇軾﹞在 永州不多時,赦書又到,召還提舉玉局觀。” |
前塵 | 前塵 前塵:漢語詞匯 前塵:林憶蓮演唱歌曲 前塵:SING女團演唱歌曲 前塵 (漢語詞匯)[the past] 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為當前的境界由六塵構成,都是虛幻的,所以稱前塵。后來指從前的或過去經歷過的事情。 1. 佛教語。謂當前由色、香、聲、味、觸、法六塵組成的非真實的境界。 《楞嚴經》卷二:“佛告 阿難 ,一切世門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唐 白居易 《酒筵上答張居士》詩:“但要前塵滅,無妨外相同。” 清 錢謙益 《蝶夢》詩:“愕夢前塵外,浮生一枕馀。” 2. 猶前跡;往事。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故 景仁 贈余云‘澹墨題名第一人,孤生何幸繼前塵’也。” 明吳承恩 《介祉頌》:“后雖有作,亦繼前塵矣。”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使兒一誤再誤,回首前塵,終入苦海。” 鄒韜奮 《經歷·英文教員》:“現在雖脫離了教書的生涯,回念前塵,有如隔世。” |
四川 | 四川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陜西、甘肅、青海,南接云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軍事、旅游大省,擁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等經濟發展高地,是中國西部物資集散地,長江經濟帶組成部分,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中的五糧液與劍南春原產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其中包括54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8302萬。四川擁有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四川地貌以山地為主,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四川擁有共探明儲量礦產資源132種,占全國資源種數70%,為全國資源、能源大省。四川油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儲量超過3.8萬億立方米,位居全國第一,是川氣東送的起點。四川因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資源富集、風景優美譽為“天府之國”。 四川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項,世界自然遺產3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項;國家5A級旅游景區12處,4A級景區185處;中國最佳旅游城市1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8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四川將實施“綠色四川”旅游行動計劃,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
蜀綉 | 蜀繡 (刺繡工藝)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蜀繡 | 蜀繡 (刺繡工藝)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玉局觀 | 玉局觀 宋代著名的道觀。設于玉局化。在今四川成都市北。《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六年》:“蜀主詔于玉局化設道場”;胡三省注引宋彭乘《修玉局觀記》:“后漢永壽元年,李老君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床自地而出, 老君升坐,為道陵說《南北斗經》,既去而坐隱,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蘇軾﹞在 永州不多時,赦書又到,召還提舉玉局觀。” |
前塵 | 前塵 前塵:漢語詞匯 前塵:林憶蓮演唱歌曲 前塵:SING女團演唱歌曲 前塵 (漢語詞匯)[the past] 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為當前的境界由六塵構成,都是虛幻的,所以稱前塵。后來指從前的或過去經歷過的事情。 1. 佛教語。謂當前由色、香、聲、味、觸、法六塵組成的非真實的境界。 《楞嚴經》卷二:“佛告 阿難 ,一切世門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唐 白居易 《酒筵上答張居士》詩:“但要前塵滅,無妨外相同。” 清 錢謙益 《蝶夢》詩:“愕夢前塵外,浮生一枕馀。” 2. 猶前跡;往事。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故 景仁 贈余云‘澹墨題名第一人,孤生何幸繼前塵’也。” 明吳承恩 《介祉頌》:“后雖有作,亦繼前塵矣。”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使兒一誤再誤,回首前塵,終入苦海。” 鄒韜奮 《經歷·英文教員》:“現在雖脫離了教書的生涯,回念前塵,有如隔世。” |
二江 | 二江 兩江多指四川境內的郫江和流江,進而引申為成都一帶。又可指北宋的江南東路與江南西路,或長江宜昌段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