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醫的詞語
形容中醫的詞語:1. 經驗豐富;2. 傳統醫學;3. 中草藥;4. 針灸;5. 推拿;6. 拔罐;7. 刮痧;8. 良方妙藥;9. 五行調理;10. 氣血調和;11. 內外兼治;12. 食療;13. 精神調整;14. 體質改善;15. 自然療法;16. 預防保健;17. 診斷準確;18. 病根治療;19. 調整身心平衡;20. 順應自然規律
形容中醫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中醫 | 中醫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
澀脈 |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駃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
澀脈 |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
中醫 | 中醫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
西醫 | 西醫 所謂西醫,通常所指西方國家的醫學。關于在現代社會里發展的西醫學,該學科的完整名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該學科起源于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是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們在摒棄古代西醫之后,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基礎上發展出來了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而且這門醫學體系就是當今國人常說的“西醫”。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因此,“人們口中的西醫”應該叫做“現代醫學”,而西醫,用的則是西方古代的“四體液”之說,與中醫的“陰陽五行”很相似。 現代醫學 的診斷更多的是借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借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
西醫 | 西醫 所謂西醫,通常所指西方國家的醫學。關于在現代社會里發展的西醫學,該學科的完整名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該學科起源于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是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們在摒棄古代西醫之后,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基礎上發展出來了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而且這門醫學體系就是當今國人常說的“西醫”。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因此,“人們口中的西醫”應該叫做“現代醫學”,而西醫,用的則是西方古代的“四體液”之說,與中醫的“陰陽五行”很相似。 現代醫學 的診斷更多的是借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借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
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 (醫史文獻)《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
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 (醫史文獻)《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
胎元 | 胎元 (命理學術名詞)胎元又稱 "胎月" ,即投胎的月份。蓋生命的開始在于投胎,而非出生,故投胎的時刻也必定和其后的命運有某些密不可分的關系。 胎元 (醫學名詞)1、胎的別稱。 2、指母體中培育胎兒生長發育的元氣。 《醫宗金鑒·痘癥心法要訣·痘原》:“痘稟胎元出不再,毒之深淺重輕識。”注:“古人謂痘稟胎毒,此定論也。惟稟於胎元,故一出不再出也。” 《天雨花》第二四回:“誰知傷了胎元,至今未愈。” 3、指胎盤。 《證治準繩·胎元散方》:“用胎元一具,焙干為末,加麝香少許,治痘瘡氣血俱虛不起發。” 4、道教謂人的元氣。 《太平廣記》卷二七引 前蜀 杜光庭 《仙傳拾遺·唐若山》:“ 若山 嘗好長生之道,弟 若水 ,為 衡岳 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 《全元散曲·點絳唇·道詞》:“若說著胎元根蒂,只除是含光默默守虛極。” 5、事物的初始。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三:“先從文藝的胎元形態……追求出文藝的細胞成分。” 胎元就是中醫說的胎元氣,就是民間稱作的胎氣,中醫把復雜的生理簡化為氣這個概念,來作為醫學理論。每個妊娠月為28天,整個孕期共為280天,10個妊娠月。 古代中醫院認為女子因為胎元氣不同所以懷孕被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是1到98天內,這個時期內是胎元增長的時候,胎元氣如果不足或者中斷此時都會先出現早期流產或者胎兒缺陷。中醫認為為了保證胎元氣穩固,在懷孕40天左右開始服用安胎藥,保護胎元氣。西醫在懷孕之初需要服用葉酸,打孕酮安胎。 |
正骨 | 正骨 (中醫骨科診療)正骨,中醫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正骨,為專科名,是診治損傷的專科,也是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亦有稱為傷科或骨傷科的。 正骨對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關節和軟組織的損傷,但也包括同類原因引致的體內臟器損傷。“正”字在此作動名詞。即整治因骨關節損傷使肢體變形復原位的一門科學技術。 元代官方醫療制度中設有“正骨兼金鏃科”。因此,元代以正骨專長的醫學家危亦林在其《世醫得效方》卷十八設有“正骨兼金鏃科”以專門論述骨關節損傷及金刃所傷疾病之脈因證治。《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訣》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 正骨 (漢語詞匯)正骨釋義喻正直剛毅的氣質。 出處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右軍目 陳玄伯 ,壘塊有正骨。” |
心火 | 心火 (漢語詞語)詞目:心火 拼音: xīn huǒ 基本解釋: 1.指內心激動、憤怒等反應激烈的情緒。 2.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口舌生瘡等癥。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 3.星名。即心宿。 詳細解釋 1. 指內心激動、憤怒等反應激烈的情緒。 唐·白居易《感春》詩:“憂喜皆心火,榮枯是眼塵。”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長姐兒﹞登時心火上攻,急了個紅頭漲臉。” 葉紫《豐收》八:“他舉著血紅的眼睛,望了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 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 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口舌生瘡等癥。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心火”。 南朝·齊·褚澄 《褚氏遺書·平脈》:“女子尺脈常強,心火盛也。” 宋·蘇轍 《龍川略志》卷二:“三焦分布人體中,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骸;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府,輸寫而去,故號此府為三焦耳。”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思慮多則心火上炎,火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絕矣。” 3. 星名。即心宿。《晉書·孫惠傳》:“夫心火傾移,喪亂可必。” ①生理學名詞。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稱。 ②病證名。心熱火旺的病變。有虛火、實火之分。 ③推拿部位名。見心經條。 心火就會心悸失眠、心煩 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吃蓮子湯去心火 表現癥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扎),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西洋參泡水喝 西洋參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強中樞神經,達到靜心凝神、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作用,可適用于失眠、煩躁、記憶力衰退及老年癡呆等癥狀。西洋參作為補氣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西洋參有抗疲勞、抗氧化、抗應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另外,對糖尿病患者還有調節血糖的作用。 |
上火 | 上火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可以從中醫理論解釋,屬于中醫熱證范疇。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癥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證候,具體癥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氣候及連綿濕熱天氣時更易發生。 一般認為“火”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臨床常見的“上火”類型有“心火”和“肝火”。解決方法是“去火”,即中醫的清熱瀉火法,可服用滋陰、清熱、解毒消腫藥物,也可用中醫針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療法。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品。 |
肝火旺 | 肝火旺 科普中國肝火旺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是肝的陽氣亢盛表現出來的熱象。這里的肝并非指西醫解剖學上的肝臟,它指的是中醫五臟里面的“肝”,它在中醫里面具有特定的功能,不能與西醫的肝臟混為一談。肝為剛臟,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故臨床上肝病多表現出陽亢、火旺、熱極等引起的癥狀。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主藏血,主疏泄,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與膽相為表里,故肝火旺的人常有頭暈、消瘦、煩躁、易怒、口苦、目赤、眼干、眼癢等癥狀。 |
脈象 | 脈象 脈象,是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脈象是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脈象要素指脈象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面。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 晉 王叔和 《脈經》細分為二十四脈, 明 李時珍 《瀕湖脈學》增為二十七脈, 明 李中梓 《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 |
經絡 | 經絡 (科普知識)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于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脈象 | 脈象 脈象,是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脈象是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脈象要素指脈象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面。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 晉 王叔和 《脈經》細分為二十四脈, 明 李時珍 《瀕湖脈學》增為二十七脈, 明 李中梓 《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 |
真陽 | 真陽 真陽:中醫名詞 真陽:古代地名 真陽 (中醫名詞)又稱"腎陽"﹑"元陽"。中醫學名詞。中醫認為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互為因果。以人體臟器與功能來說﹐陰指臟器實質﹐陽指臟器的功能活動﹐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離。 |
眞陽 | 真陽 真陽:中醫名詞 真陽:古代地名 真陽 (中醫名詞)又稱"腎陽"﹑"元陽"。中醫學名詞。中醫認為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互為因果。以人體臟器與功能來說﹐陰指臟器實質﹐陽指臟器的功能活動﹐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離。 |
真陽 | 真陽 真陽:中醫名詞 真陽:古代地名 真陽 (中醫名詞)又稱"腎陽"﹑"元陽"。中醫學名詞。中醫認為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互為因果。以人體臟器與功能來說﹐陰指臟器實質﹐陽指臟器的功能活動﹐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離。 |
經絡 | 經絡 (科普知識)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于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藥膳 | 藥膳 藥膳發源于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藥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藥膳即藥材與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
食療 | 食療 食療又稱食治,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 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 |
藥膳 | 藥膳 藥膳發源于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藥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藥膳即藥材與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
自汗 | 自汗 科普中國中醫病癥名。自汗屬于中醫汗證范疇, 指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其中白晝汗出,動輒尤甚者,稱為自汗。《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朱丹溪對自汗病理屬性做了概括,認為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張景岳認為一般情況下自汗屬陽虛。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 |
食療 | 食療 食療又稱食治,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 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 |
五運六氣 | 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為運氣學說的中心內容,在中醫領域的運用中,擴展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對中醫理論的發展有啟奧升堂之功。 |
驚風 | 驚風 科普中國驚風,中醫病名。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重病證,以臨床出現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征。又稱“驚厥”,俗名“抽風”。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一般以1—5歲的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證情往往比較兇險,變化迅速,威脅小兒生命。所以,古代醫家認為驚風是一種惡候。如《東醫寶鑒.小兒》說:“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幼科釋謎.驚風》也說:“小兒之病,最重惟驚”。本病西醫學稱小兒驚厥。 |
濕氣 | 濕氣 (中醫理論概念)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濕氣進行調節。 |
醫道 | 醫道 (詞語釋義)醫道指治病的本領(多指中醫),出自唐·王勃《黃帝八十一難經·序》:“授黃公之術,洞明醫道。” |
命門 | 命門 (人體穴位名稱)命門 (vital gate;mìngmén;GV4;DU4)中醫中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三層含義:一,在五臟學說中指腎臟(即左腎右命門之說),二,在經脈學說中指督脈命門穴。 位于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三,在《黃帝內經》中指眼睛。 人體生命的根本。其部位至今尚無定論。中醫學認為命門蘊藏先天之炁,集中體現腎的功能,故對五臟六腑的功能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命門一詞最早見于《靈樞·根結》篇,但指“目”而言,秦漢以后才把它作為藏象學說中的一個概念。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督脈。本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在人體重力場中為位置低下之處,脊骨內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體表督脈,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系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 |
命門 | 命門 (人體穴位名稱)命門 (vital gate;mìngmén;GV4;DU4)中醫中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三層含義:一,在五臟學說中指腎臟(即左腎右命門之說),二,在經脈學說中指督脈命門穴。 位于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三,在《黃帝內經》中指眼睛。 人體生命的根本。其部位至今尚無定論。中醫學認為命門蘊藏先天之炁,集中體現腎的功能,故對五臟六腑的功能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命門一詞最早見于《靈樞·根結》篇,但指“目”而言,秦漢以后才把它作為藏象學說中的一個概念。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督脈。本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在人體重力場中為位置低下之處,脊骨內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體表督脈,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系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 |
肺火 | 肺火 科普中國肺火是中醫病機的概念,是指機體感受外邪或因七情內傷,影響了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后出現的以口干舌燥、咳嗽、咽痛等一系列熱癥為主要表現的證候。“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如果出現咽喉干痛、干咳、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干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大便干結等癥狀,中醫認為就是“上火”的癥狀。“上火”有實火和虛火之分,肺火也有虛火和實火之分,肺熱盛極化火則為實火,肺陰虛而生火則為虛火。故肺火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肺陰虛證和肺實熱證。 |
醫道 | 醫道 (詞語釋義)醫道指治病的本領(多指中醫),出自唐·王勃《黃帝八十一難經·序》:“授黃公之術,洞明醫道。” |
五運六氣 | 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為運氣學說的中心內容,在中醫領域的運用中,擴展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對中醫理論的發展有啟奧升堂之功。 |
溼氣 | 濕氣 (中醫理論概念)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濕氣進行調節。 |
濕氣 | 濕氣 (中醫理論概念)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濕氣進行調節。 |
驚風 | 驚風 科普中國驚風,中醫病名。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重病證,以臨床出現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征。又稱“驚厥”,俗名“抽風”。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一般以1—5歲的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證情往往比較兇險,變化迅速,威脅小兒生命。所以,古代醫家認為驚風是一種惡候。如《東醫寶鑒.小兒》說:“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幼科釋謎.驚風》也說:“小兒之病,最重惟驚”。本病西醫學稱小兒驚厥。 |
去火 | 去火 上火是中醫的理論,西醫一直沒有明確支持。上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廣義的癥狀,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癥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等癥狀,肝火會有一些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火分虛火和實火,正常人體的陰陽平衡,陰正常而陽過亢為實火。由于陰不足而相對顯得陽過亢,稱為虛火。中醫通過對病情輕重的辨析,總結出風、熱、火、毒學說,來描述疾病由表及里的過度,從而來指導臨床診治。其中表明熱二化火,火盛成毒的道理。 |
醫案 | 醫案 醫案即病案。是醫生治療疾病時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的連續記錄。中醫治病時對有關癥狀、處方、用藥等的記錄,多用做書名。 |
醫案 | 醫案 醫案即病案。是醫生治療疾病時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的連續記錄。中醫治病時對有關癥狀、處方、用藥等的記錄,多用做書名。 |
肝脈 | 肝脈 中醫的肝臟與西醫所說的肝臟是不同的。首先是解剖部位的不同,中醫所說的肝臟不單單是肝的局部,還包括肝臟的經脈循行的部位;其二是功能的不同,除了西醫肝臟的生理功能外,還包括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系統等系統的功能,涉及內科、婦科、眼科、皮科等多科的疾患。 |
肝脈 | 肝脈 中醫的肝臟與西醫所說的肝臟是不同的。首先是解剖部位的不同,中醫所說的肝臟不單單是肝的局部,還包括肝臟的經脈循行的部位;其二是功能的不同,除了西醫肝臟的生理功能外,還包括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系統等系統的功能,涉及內科、婦科、眼科、皮科等多科的疾患。 |
寒熱 | 寒熱 寒熱,中醫指怕冷發熱的癥狀。泛稱發燒。八綱中鑒別疾病屬性的兩個綱領。“陽勝則熱”、“陰勝則寒”,中醫指怕冷發熱的癥狀。 |
三焦 | 三焦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于“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于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
中藥 | 中藥 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簡而言之,中藥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于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由于中藥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 |
寒熱 | 寒熱 寒熱,中醫指怕冷發熱的癥狀。泛稱發燒。八綱中鑒別疾病屬性的兩個綱領。“陽勝則熱”、“陰勝則寒”,中醫指怕冷發熱的癥狀。 |
醫經 | 醫經 醫經是中醫學術古典著作、古代四種“方技之書”之一。 |
手癬 | 手癬 科普中國中醫病名,出自《外科正宗》。《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描述:“……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皮,堅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科秘錄》說:“鵝掌風生于手掌之上……不獨犯于手掌,而兼能犯于足面,白屑堆起,皮破血出,或疼或癢者有之。” 鵝掌風是因風濕蘊結于皮膚,或血虛風燥所致。以手掌水皰、脫屑、粗糙變厚、干燥破裂、自覺癢痛為主要表現的癬類皮膚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手癬。 手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手癬感染的重要誘因有雙手長期浸水、摩擦受傷、接觸洗滌劑和溶劑等,故手癬在某些行業中發病率可相當高。 |
手癬 | 手癬 科普中國中醫病名,出自《外科正宗》。《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描述:“……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皮,堅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科秘錄》說:“鵝掌風生于手掌之上……不獨犯于手掌,而兼能犯于足面,白屑堆起,皮破血出,或疼或癢者有之。” 鵝掌風是因風濕蘊結于皮膚,或血虛風燥所致。以手掌水皰、脫屑、粗糙變厚、干燥破裂、自覺癢痛為主要表現的癬類皮膚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手癬。 手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手癬感染的重要誘因有雙手長期浸水、摩擦受傷、接觸洗滌劑和溶劑等,故手癬在某些行業中發病率可相當高。 |
中藥 | 中藥 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簡而言之,中藥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于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由于中藥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 |
惡寒 | 惡寒 科普中國惡寒,中醫癥狀名。凡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緩解的,稱為惡寒。中醫中有“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的說法,故“惡寒”常為臨床診斷和鑒別外感表證的重要指征。 |
解毒 | 解毒 解毒 中醫名詞。指解除病毒的一種治法。“毒”有熱毒.寒毒.疫毒.蠱毒.濕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內服和外治等各種不同方法。臨床上以熱毒癥較為多見,常用清熱解毒藥物,有蒲公英、山豆根等。 解毒[jiě dú] [釋義]1.中和機體內有危害的物質 2.中醫指消除上火、發熱等癥狀 |
清熱 | 清熱 (中醫名詞)清熱是中醫名詞。指清除邪熱或虛熱的各種治法。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一般稱為實熱。邪在氣分的宜用辛涼清熱;熱毒熾盛或夾濕的宜用苦寒清熱;熱盛傷津的宜用甘寒清熱;熱在營血的宜用涼血清熱法等。 由陰虛而生的內熱,稱為虛熱,宜用養陰以清熱。養陰有滋養肺陰.肝陰.腎陰和養血.滋液等多種方法,須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應用。在熱病傷陰階段,也可參合養陰清熱法。另有氣虛而致的發熱,宜用甘溫補氣藥治療,不屬清熱范圍。 清熱 (漢語詞組)清熱 qīng rè ◎清熱qīngrè [clearing away heat]中醫指用寒涼藥物清除內熱 清熱解毒 清熱化痰 清鑠清純清官清盼清賬清譽清心寡欲清湯清晰清剿清規清君側清點清閑清通清新清風兩袖清源山 親熱內熱不因人熱產褥熱回歸熱出熱忙熱干熱熾熱趨炎附熱溽熱湯燒火熱潮熱酒酣耳熱水深火熱 |
惡寒 | 惡寒 科普中國惡寒,中醫癥狀名。凡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緩解的,稱為惡寒。中醫中有“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的說法,故“惡寒”常為臨床診斷和鑒別外感表證的重要指征。 |
筋度 | 筋度 中醫基礎術語。是中醫中醫古診法“五度”(或稱“十度”)之一,測度筋的大小、堅脆,衡量、測度筋的陰陽虛實,從而診斷疾病的方法之一。 |
醫經 | 醫經 醫經是中醫學術古典著作、古代四種“方技之書”之一。 |
癃閉 | 癃閉 科普中國癃閉,中醫病名。又稱小便不通;尿閉。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主癥的一種疾患。病情輕者涓滴不利為癃,重者點滴皆無稱為閉。癃閉有虛實之分,實證多因濕熱、氣結、瘀血阻礙氣化運行;虛證多因中氣,腎陽虧虛而氣化不行。臨床多因敗精阻塞、陰部手術等,使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至閉塞不通。屬腎病和排尿障礙。現代醫學稱為尿潴留。 《靈樞.本輸》稱為閉癃。《類證治裁.閉癃遺溺》:“閉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無尿排出者,統稱癃閉。 |
髓海 | 髓海 人體四海之一。指腦。《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又“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類經》卷九注:“凡骨之有髓,惟腦為最巨,故諸髓皆屬于腦,而腦為髓之海。” “腎生髓,腦為髓海”的理論指導中醫臨床應用補腎中藥來防治癡呆和提高記憶能力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然而,這一理論的生物學基礎尚未有系統的論述。作者近10年來應用擬癡呆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等開展了補腎中藥防治老年性癡呆的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補腎中藥在老年癡呆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補腎中藥的益腦髓功效存在較大差別;補腎中藥在多種擬老年性癡呆和腦老化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的作用特點是增強細胞能量代謝、神經營養因子表達和膽堿能神經元數量與功能,減少神經毒素生成。基于此,認為中醫所指的“腦髓”,其現代生物學基礎是腦內神經元和神經營養因子;腦內神經營養因子減少、神經元大量萎縮和丟失而造成“髓海不足”,可引起認知功能下降,進而可發生癡呆;中藥“補腎填髓”的現代生物學基礎是促進神經元細胞能量代謝和利用,激活內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生成增多,同時抑制神經毒素的生成,從而減少神經元死亡,促進神經元存活與再生。 |
熱病 | 熱病 科普中國中醫病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泛指一切外感熱病與內傷發熱兩大類疾病。狹義包括以下幾種含義:①一切外感熱性病,意同廣義的傷寒。《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②傷寒病五種疾患之一。《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③夏季伏氣所發的暑病。《醫宗必讀·傷寒》:“熱病者,冬傷于寒,至夏乃發,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溫熱逢源》:“伏氣所發者,名為熱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④指五臟熱病。見《素問·刺熱篇》所論“肝熱病”、“心熱病”、“脾熱病”、“肺熱病”、“腎熱病”等,指五臟的內傷性疾病。 |
熱病 | 熱病 科普中國中醫病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泛指一切外感熱病與內傷發熱兩大類疾病。狹義包括以下幾種含義:①一切外感熱性病,意同廣義的傷寒。《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②傷寒病五種疾患之一。《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③夏季伏氣所發的暑病。《醫宗必讀·傷寒》:“熱病者,冬傷于寒,至夏乃發,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溫熱逢源》:“伏氣所發者,名為熱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④指五臟熱病。見《素問·刺熱篇》所論“肝熱病”、“心熱病”、“脾熱病”、“肺熱病”、“腎熱病”等,指五臟的內傷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