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東北的詞語

    形容東北的詞語:1. 熱情;2. 豪爽;3. 堅強;4. 淳樸;5. 毅力;6. 雄厚;7. 粗獷;8. 大氣;9. 坦率;10. 直爽;11. 樸實;12. 勇敢;13. 堅毅;14. 耿直;15. 霸氣;16. 樸素;17. 堅定;18. 無私;19. 堅韌;20. 老實

    形容東北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Northeast China Plain)或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國東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東北平原處于溫帶和暖溫帶范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均溫-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東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域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中國總產的三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機械、能源、化工基地。
    東郡 東郡 東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名。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置,治濮陽,地約今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西部。漢因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五年,將軍驁(蒙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晉初,東郡省,其地分屬濮陽國、濟北國、東平國、平原國、陽平郡。北魏復置東郡,北齊、北周因之。隋初東郡廢,隋大業復置。唐初東郡改為滑州。 據《史記·魏世家》,秦拔魏二十郡,以為秦東郡;秦在西,故此稱東。轄境在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之間。秦、漢東郡治濮陽,在今濮陽縣城西南。北魏、北齊、北周以及隋代東郡均治滑臺城,在今滑縣東。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Northeast China Plain)或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國東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東北平原處于溫帶和暖溫帶范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均溫-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東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域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中國總產的三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機械、能源、化工基地。
    東郡 東郡 東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名。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置,治濮陽,地約今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西部。漢因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五年,將軍驁(蒙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晉初,東郡省,其地分屬濮陽國、濟北國、東平國、平原國、陽平郡。北魏復置東郡,北齊、北周因之。隋初東郡廢,隋大業復置。唐初東郡改為滑州。 據《史記·魏世家》,秦拔魏二十郡,以為秦東郡;秦在西,故此稱東。轄境在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之間。秦、漢東郡治濮陽,在今濮陽縣城西南。北魏、北齊、北周以及隋代東郡均治滑臺城,在今滑縣東。
    北海 北海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北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西北距首府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形平坦開闊;氣候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色;下轄3個區、1個縣,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175.42萬人。 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組成城市。北海區位優勢突出,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處于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域結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國西部地區唯一列入全國首批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國西部唯一同時擁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機場、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 2017年,北海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9.8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0.54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68.66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70.64億元,增長13.3%。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15.5:54.4:30.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52.5%、4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378元。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黑龍江 黑龍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于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部、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 黑龍江省地貌特征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多條河流;有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蓮花湖、連環湖、桃山湖等眾多湖泊。黑龍江省位于東北亞區域腹地,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中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 截至2018年2月,黑龍江省共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行署;有63個縣(市),其中縣級市19個。 截至2017年末,黑龍江省常住總人口為3788.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19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6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289.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941.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8.3:26.5:55.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699元。
    黑龍江 黑龍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于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部、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 黑龍江省地貌特征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多條河流;有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蓮花湖、連環湖、桃山湖等眾多湖泊。黑龍江省位于東北亞區域腹地,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中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 截至2018年2月,黑龍江省共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行署;有63個縣(市),其中縣級市19個。 截至2017年末,黑龍江省常住總人口為3788.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19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6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289.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941.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8.3:26.5:55.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699元。
    柳條邊 柳條邊 (古代建筑)柳條邊,指中國17世紀后半期,于東北地方興建的堤防壕溝。清朝視滿族興起的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之地”。為保護這一區域的“參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壞,并防止外藩蒙古入侵,于是在東北地區邊緣修浚邊壕,沿壕植柳,謂之柳條邊。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寬、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條,又名條子邊,或稱盛京邊墻、柳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來在部分地段有所擴展。在整個18世紀,清政府政策在不同皇帝時期多有變化,除乾隆厲行封禁外,清朝前中期總體上相對寬松,時而對漢人通過柳條邊進入東北佯作不知。由于關內移民的不斷涌入,后來又荒廢失修,柳條邊形同虛設。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東北放墾弛禁,柳條邊也隨之完全廢馳。至此,清政府出于通過開發東北進而增加稅收、緩解土地矛盾的目的,在咸豐十年(1860年)廢棄了柳條邊墻,使其走入歷史,從此開啟了移民東北即闖關東的新時代 。
    南嶺 南嶺 (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的(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后承其名,因此南嶺指中國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4省(區)相連的群山區域。范圍:西起于廣西桂林市,東到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北線是湖南邵陽市南部—永州市大部分—郴州市南部,南線是廣西賀州市北部——廣東清遠市北部的連陽地區—韶關市北部。 南嶺是個秦漢時期確定的稱呼(相關的是嶺南概念),是長江水系(里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并非當代人泛稱的南方山嶺,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包括云南云嶺、貴州苗嶺山脈、廣西大瑤山脈-大桂山脈、廣東九連山等。 南嶺大于五嶺: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里的代表性山脈,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駐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后來以之泛稱其所在大山乃至山脈。 南嶺里的其它山脈:桂林海洋山、永州九嶷山、郴州香花嶺、清遠市北部的起微山和大東山、韶關北部的大瑤山和蔚嶺、韶關東北部跨贛州南部全南縣的青云山脈(主峰在兩省邊界上)和九連山(主峰靠近省界),贛州東南部的三百山(跨三省交點)等。
    浯水 浯水 浯水,即浯河,下游又稱渠河,五汶之一。《辭海》稱:“浯河,在山東省東部,發源于沂山東麓,東北流經安丘、諸城兩縣入濰河“。酈道元《水經注?濰水》,”(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謂之巨 平山也。《地理志》曰:靈門縣有高柘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濰。今是山西接浯山。許慎《說文》言水出靈門壺山,世謂之浯汶矣。其水東北逕姑幕縣 故城東(今安丘石埠子鎮駐地)”。 浯水發源于臨朐、安丘、沂水三縣交界的太平山西麓大官莊村西,是濰河的重要支流,”浯山“,即沂山東側的太平山,海拔518米,因山頂平坦有數百畝之廣,故名太平山。”壺山“是安丘柘山鎮的虎眉山(含五龍山。該山以前叫胡米山,當是壺山音演變),是浯水最大支流磨山河發源地,也有人認為磨山河應是浯水東源。浯水流經沂水、安丘、諸城三縣,在景芝鎮東北匯入濰河(峽山水庫),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哺育了兩岸數十萬兒女,其沖積而成的河套小平原,是旱澇保收的良田。山東省安丘市臨浯鎮(今并入景芝鎮)就是因面臨浯水而得名。歷史上,浯水因齊桓公”堰浯入荊“而改道,《三齊記》云:”桓公嘗堰浯入荊,溉田萬頃“,就是在今安丘南60多里的地方(今景芝古河村附近)筑壩,在古河村至諸城市都吉村之間開渠,遏浯河水南入荊河,后浯河逐漸與荊河匯流,形成今天的渠河。浯河改道后原故道仍稱浯河,經景芝鎮區北流,左納小浯河后至王家莊東匯入濰河。
    柳條邊 柳條邊 (古代建筑)柳條邊,指中國17世紀后半期,于東北地方興建的堤防壕溝。清朝視滿族興起的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之地”。為保護這一區域的“參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壞,并防止外藩蒙古入侵,于是在東北地區邊緣修浚邊壕,沿壕植柳,謂之柳條邊。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寬、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條,又名條子邊,或稱盛京邊墻、柳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來在部分地段有所擴展。在整個18世紀,清政府政策在不同皇帝時期多有變化,除乾隆厲行封禁外,清朝前中期總體上相對寬松,時而對漢人通過柳條邊進入東北佯作不知。由于關內移民的不斷涌入,后來又荒廢失修,柳條邊形同虛設。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東北放墾弛禁,柳條邊也隨之完全廢馳。至此,清政府出于通過開發東北進而增加稅收、緩解土地矛盾的目的,在咸豐十年(1860年)廢棄了柳條邊墻,使其走入歷史,從此開啟了移民東北即闖關東的新時代 。
    南嶺 南嶺 (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的(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后承其名,因此南嶺指中國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4省(區)相連的群山區域。范圍:西起于廣西桂林市,東到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北線是湖南邵陽市南部—永州市大部分—郴州市南部,南線是廣西賀州市北部——廣東清遠市北部的連陽地區—韶關市北部。 南嶺是個秦漢時期確定的稱呼(相關的是嶺南概念),是長江水系(里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并非當代人泛稱的南方山嶺,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包括云南云嶺、貴州苗嶺山脈、廣西大瑤山脈-大桂山脈、廣東九連山等。 南嶺大于五嶺: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里的代表性山脈,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駐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后來以之泛稱其所在大山乃至山脈。 南嶺里的其它山脈:桂林海洋山、永州九嶷山、郴州香花嶺、清遠市北部的起微山和大東山、韶關北部的大瑤山和蔚嶺、韶關東北部跨贛州南部全南縣的青云山脈(主峰在兩省邊界上)和九連山(主峰靠近省界),贛州東南部的三百山(跨三省交點)等。
    哈爾濱 哈爾濱 (黑龍江省省會、副省級市)哈爾濱,簡稱“哈”,別稱“冰城”,是黑龍江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哈爾濱都市圈核心城市,是東北北部交通、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國省轄市中陸地管轄面積最大、戶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國家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截至2015年,哈爾濱總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市轄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轄9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常住人口1066.5萬人。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也是哈大齊工業走廊的起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熱點旅游城市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是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及“對俄合作中心城市”。 2015年,哈爾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51.2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72.6億元,增長7.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862.8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215.8億元,增長9.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7:33.4:54.9調整為11.7:32.4:55.9。2017年11月,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23位。 2017年12月,獲得“廁所革命優秀城市獎”。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游城市。2018年10月25日,哈爾濱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祁連山 祁連山 (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的山脈)祁連山,是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的山脈,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有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是龐大山系,因位于河西走廊南側張掖市境內,又名張掖南山。 祁連山系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張掖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它是中國西部一條重要的生態屏障,1988年在祁連山北部的中東段設立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跨越張掖、武威、金昌三市。甘青兩省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8年10月29日,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長期困擾祁連山生態保護的跨地區、跨部門體制性問題至此終結。
    遼東半島 遼東半島 遼東半島又稱“旅大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在遼寧省東南部。遼河口與鴨綠江口連線以南,伸入黃海、渤海之間。整個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從北部的本溪連山關至南端的老鐵山角,長達340千米,北寬150千米,面積2.94萬平方千米,向南漸窄,南端為大連港。 千山山脈從南至北橫貫整個遼東半島。最高點高于1000米。半島沿海地帶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島嶼,最著名的有小龍島(蛇島),長山群島等等。由于海洋氣候影響半島上冬暖夏涼,夏季是避暑勝地。溫暖的氣候使半島成為良好的水果出產地。半島上產煤。重要的城市有大連,營口,丹東等。 遼東半島屬暖溫帶濕潤氣候,受海洋調節,夏季極端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年降水量650~950毫米。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產玉米、水稻、高粱、谷子、薯類、大豆、花生等。是蘋果的集中產區和最大的外銷基地。柞蠶繭產量占全國2/3。 遼東半島沿海分布有海蝕階地和沖積平原。地形破碎,河流短促,河谷狹窄。碧流河、大洋河等都獨流入海,一般洪峰易消,不易成澇,偶有臺風過境,可形成局部災害。遼東半島有旅順、大連等良港,為中國北方少有的不凍港,是中國北部海運、漁業的重要基地。
    融風 融風 1.指東北風。《左傳·昭公十八年》:“丙子,風。 梓慎 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 杜預注:“東北曰融風。融風,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孔穎達疏:“東北曰融風。《易緯》作調風,俱是東北風。一風有二名。東北,木之始,故融風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風而盛,故融為火之始。” 晉 陶潛 《述酒》詩:“秋草雖未黃,融風久已分。” 逯欽立校注:“?鴂鳴后,百草雖未黃落,但立春以來的融風(東北風)已經消散。融風兼指祝融之風。” 唐韓偓《有感》詩:“融風漸暖將回鴈,滌水猶腥近斬蛟。”參見“ 八風 ”。
    融風 融風 1.指東北風。《左傳·昭公十八年》:“丙子,風。 梓慎 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 杜預注:“東北曰融風。融風,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孔穎達疏:“東北曰融風。《易緯》作調風,俱是東北風。一風有二名。東北,木之始,故融風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風而盛,故融為火之始。” 晉 陶潛 《述酒》詩:“秋草雖未黃,融風久已分。” 逯欽立校注:“鶗鴂鳴后,百草雖未黃落,但立春以來的融風(東北風)已經消散。融風兼指祝融之風。” 唐韓偓《有感》詩:“融風漸暖將回鴈,滌水猶腥近斬蛟。”參見“ 八風 ”。
    祁連山 祁連山 (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的山脈)祁連山,是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的山脈,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有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是龐大山系,因位于河西走廊南側張掖市境內,又名張掖南山。 祁連山系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張掖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它是中國西部一條重要的生態屏障,1988年在祁連山北部的中東段設立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跨越張掖、武威、金昌三市。甘青兩省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8年10月29日,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長期困擾祁連山生態保護的跨地區、跨部門體制性問題至此終結。
    遼東半島 遼東半島 遼東半島又稱“旅大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在遼寧省東南部。遼河口與鴨綠江口連線以南,伸入黃海、渤海之間。整個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從北部的本溪連山關至南端的老鐵山角,長達340千米,北寬150千米,面積2.94萬平方千米,向南漸窄,南端為大連港。 千山山脈從南至北橫貫整個遼東半島。最高點高于1000米。半島沿海地帶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島嶼,最著名的有小龍島(蛇島),長山群島等等。由于海洋氣候影響半島上冬暖夏涼,夏季是避暑勝地。溫暖的氣候使半島成為良好的水果出產地。半島上產煤。重要的城市有大連,營口,丹東等。 遼東半島屬暖溫帶濕潤氣候,受海洋調節,夏季極端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年降水量650~950毫米。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產玉米、水稻、高粱、谷子、薯類、大豆、花生等。是蘋果的集中產區和最大的外銷基地。柞蠶繭產量占全國2/3。 遼東半島沿海分布有海蝕階地和沖積平原。地形破碎,河流短促,河谷狹窄。碧流河、大洋河等都獨流入海,一般洪峰易消,不易成澇,偶有臺風過境,可形成局部災害。遼東半島有旅順、大連等良港,為中國北方少有的不凍港,是中國北部海運、漁業的重要基地。
    東北 東北 Dōngběi(1) [Northeast China]∶指中國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2) [northeast]∶泛指東北方向
    吉林 吉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吉林,地處中國東北中部,東北亞地理中心,因清初建吉林烏拉城而得名,簡稱“吉”,省會長春,原省會吉林市。吉林省轄長春、吉林市、四平、松原、白城、遼源、通化、白山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另直管梅河口、公主嶺2個縣級市。吉林省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位于日本、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與中國東北部組成的東北亞幾何中心地帶。北接黑龍江省,南鄰遼寧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東與俄羅斯聯邦接壤,東南部與朝鮮隔江相望;總面積18.74萬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717.43萬人。 吉林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教育強省、農業強省,加工制造業比較發達,汽車與石化、農產品加工、商業衛星為支柱產業,航空航天工業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醫藥、冶金建材、輕工紡織具有自身優勢特色。 2017年,吉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288.94億,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省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6102元,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9.3:45.9:44.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9%、36.9%和56.2%。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游》最佳旅游創新營銷目的地。
    八方 八方 八方,1.是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2.泛指各方向。
    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 亦稱榆(渝)關走廊。位于今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依松嶺山,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85公里,寬8~15公里。曹操《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長白山脈 長白山脈 (中國東北及周邊地區的山脈)長白山脈是鴨綠江、松花江和圖們江的發源地。是中國滿族的發祥地和滿族文化圣山。長白山脈的“長白”二字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即為長相守,到白頭,代表著人們對忠貞與美滿愛情的向往與歌頌。長白山最早見于中國4000多年前的文字記載中,《山海經》稱“不咸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金始稱“長白山”。 長白山脈區域總面積1964平方千米,核心區758平方千米,長白山系的最高峰是朝鮮境內的將軍峰,海拔2749米。中國境內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國東北的最高峰。 廣義的長白山即是指長白山脈的主峰與主脈,即包括長白山主峰在內的長白山脈。廣義的長白山是指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部山地以及俄羅斯遠東和朝鮮半島諸多余脈的總稱。狹義的長白山是指位于白山市東南部地區,東經127°40'~128°16',北緯41°35'~42°25'之間的地帶,是中朝兩國界山。 長白山植被垂直景觀及火山地貌景觀是首批進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的國家自然遺產地。2010年曾先后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國際A級自然保護區。長白山及其天池、瀑布、雪雕、林海等等,曾經入選“吉尼斯”世界之最記錄,其中更有中華十大名山、中國的五大湖泊、中國的十大森林等。長白山在生態、生物、地質和歷史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和卓越的自然品質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雪峰山脈 雪峰山脈 廣義雪峰山脈:以雪峰山即狹義雪峰山脈(就如羅霄山脈里的武功山本身就是一個次級山脈)為主山(主干)、包括其大支、小支和余脈的山群,主要包括雪峰山、南方的大余脈八十里大南山、新邵縣的金龍山-天龍山等,西北部余脈到常德市桃花源。 雪峰山脈主體位于湖南中部和西部,是湖南境內最大的山脈,南狹北寬。主脈是東北-西南走向,南接湘桂間的八十里大南山,南起邵陽綏寧縣城的巫水北岸、北到益陽縣,西為丘陵級的武雪山脈,東部伸出大支到新邵縣的金龍山-天龍山。還有一批褶皺斷塊山。資水在柘溪水庫帶把它分為北南段。南段山勢陡峻,北段被資水穿切后,龐大散開,漸降為丘陵。習慣上南段稱雪峰山或下梅山,北段稱梅山或上梅山。主干長350千米,總長400多公里,寬度變化很大(主干最寬帶120公里)。第一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次高峰白馬山,海拔1781米;最大腹地在安化縣(古稱梅山因此以其名稱呼這個近千里大山,雪峰山之名在古代指其高峰地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各種杉木為主,垂直分異明顯。 一批景區:南段有主峰蘇寶頂和隆回縣虎形山。北段身形龐大,景區最多,有安化縣柘溪水庫帶和大熊山、新化縣梅山龍宮、寧鄉縣佛教名勝大溈山、益陽市桃花江景區等。西北支有常德市桃花源。 與兩江的關系:洪江市—溆浦縣的沅江都在雪峰山腳下走,西側漫長的小山脈(有的人稱武雪山脈)為支脈,沅陵縣則是沅江東方屬雪峰山。資水流域的北部就在雪峰山里。
    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 亦稱榆(渝)關走廊。位于今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依松嶺山,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85公里,寬8~15公里。曹操《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爾金山脈;西南至昆侖山脈;東北有祁連山脈,面積25.7768萬平方千米。內陸盛產鐵礦、銅礦、錫礦、鹽礦等多種礦物,故被稱作“聚寶盆”。“柴達木”為蒙古語,根據清代統治者平定西域后為掃清語言障礙、鞏固西北邊疆的統治而編撰,由乾隆皇帝親自審定。研究西北少數民族歷史地理的重要工具書《西域同文志》卷十六中,對此有清晰的說明:“蒙古語,柴達木,寬廣之謂。濱河境,地寬敞,故名”。故意為“遼闊”之意,不過,由于歷史等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也有采取意為“鹽澤”這個解釋的,實際上這個在學術界有不同意見。
    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部,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 大興安嶺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爾濟山。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茂密,是中國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主要樹木有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紅皮云杉、白樺、蒙古櫟、山楊等。
    蒙澤 蒙澤 古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一帶。《左傳》莊公十二年 (公元前682年調“宋萬弒(宋)閔公于蒙澤”。 古縣名,蒙澤縣,隋始置,尋廢,唐復置,旋亦廢,故城在今山東菏澤市曹縣南。《大清一統志》:“商丘縣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界七十里。”《大清一統志》:“蒙澤在商丘縣東北。《左傳》注 蒙澤,宋地,蒙縣也。《后漢書郡國志》蒙縣有蒙澤。《水經注》獲水東南流逕于蒙澤。闞骃《十三州志》曰在蒙縣東。《太平寰宇記》在宋城縣北三十五里。” 蒙澤縣(Monze)為贊比亞南方省(Southern)的一個縣,人口數為165,741(2000年)。
    錫伯族 錫伯族 錫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征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漢族。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爾金山脈;西南至昆侖山脈;東北有祁連山脈,面積25.7768萬平方千米。內陸盛產鐵礦、銅礦、錫礦、鹽礦等多種礦物,故被稱作“聚寶盆”。“柴達木”為蒙古語,根據清代統治者平定西域后為掃清語言障礙、鞏固西北邊疆的統治而編撰,由乾隆皇帝親自審定。研究西北少數民族歷史地理的重要工具書《西域同文志》卷十六中,對此有清晰的說明:“蒙古語,柴達木,寬廣之謂。濱河境,地寬敞,故名”。故意為“遼闊”之意,不過,由于歷史等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也有采取意為“鹽澤”這個解釋的,實際上這個在學術界有不同意見。
    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部,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 大興安嶺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爾濟山。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茂密,是中國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主要樹木有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紅皮云杉、白樺、蒙古櫟、山楊等。
    松江省 松江省 松江省大致位于松花江左岸,來源于老吉林省。1945年8月31日,國民黨政府擬定重劃東北行政區劃時的省名。同年10月1日,在蘇軍控制下,于哈爾濱成立濱江省政府。10月下旬,在濱江地區先后成立哈東、哈北、哈南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隸屬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領導;11月下旬,成立哈西地區行政專員辦事處,皆隸中共松江省工委領導。 1949年松江省由東北人民政府領導。省人民政府駐哈爾濱市。轄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鶴崗(由興山市改稱)4市及雙城、尚志(原珠河、葦河2縣并置,駐珠河,以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命名)、巴彥、賓縣、阿城、呼蘭、五常、海林、木蘭、延壽、拉林、寧安、勃利、雞西、湯原、密山、樺南(駐湖南營)、樺川、依蘭、富錦、穆棱、通河、東寧(原綏芬縣并入,駐綏芬河)、方正、集賢、林口、寶清、虎林、蘿北、饒河、撫遠、佛山(1949年4月由松江省劃歸黑龍江省,同年12月劃回松江省)等32縣。
    錫伯族 錫伯族 錫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征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漢族。
    蒙澤 蒙澤 古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一帶。《左傳》莊公十二年 (公元前682年調“宋萬弒(宋)閔公于蒙澤”。 古縣名,蒙澤縣,隋始置,尋廢,唐復置,旋亦廢,故城在今山東菏澤市曹縣南。《大清一統志》:“商丘縣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界七十里。”《大清一統志》:“蒙澤在商丘縣東北。《左傳》注 蒙澤,宋地,蒙縣也。《后漢書郡國志》蒙縣有蒙澤。《水經注》獲水東南流逕于蒙澤。闞骃《十三州志》曰在蒙縣東。《太平寰宇記》在宋城縣北三十五里。” 蒙澤縣(Monze)為贊比亞南方省(Southern)的一個縣,人口數為165,741(2000年)。
    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 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稱“東三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旅,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后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后巡防營中、前兩路改編為第二十七師,張作霖師長。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6月4日,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
    遼河 遼河 (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最大河流)遼河,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河流。漢代以前稱句驪河,漢代稱大遼河,五代以后稱遼河。遼河發源于河北省平泉縣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自治區),全長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積21.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 由于氣候影響,遼河流域內洪水頻繁,平均每隔7~8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發生一次。遼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貧乏地區之一,特別是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短缺更為嚴重。由于大量人為因素,遼河已成為中國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遼河水無法存活生物,無法用于灌溉,更無法供人畜飲用。自1993年起開始了整治遼河工程,依法嚴厲打擊未達標準的排污單位,取得了一定成效。遼河流域開發較晚,1949年后建設了一些水利工程,全流域較大蓄水發電工程有:紅山水庫、二龍山大型水庫等。 名片圖:遼河遼寧省鐵嶺市段
    伊比利亞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位于歐洲西南角,東部、東南部臨地中海,西邊是大西洋,北臨比斯開灣。比利牛斯山脈在半島東北部,為天然界線與法國連接。南部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對望。面積約58.4萬平方公里,人口5200多萬。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和英屬直布羅陀。 伊比利亞半島又稱比利牛斯半島,歐洲第二大半島,南歐三大半島之一(與意大利等國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希臘等國所在的巴爾干半島并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半島上大部分為西班牙領土,西南角一小部分為葡萄牙領土,東北部比利牛斯山以北為法國。海岸平直,多高原和山地;西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00米,占半島面積的60%。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為半島最高峰。半島約有1800條河流,最長的河流為塔霍河。有色金屬礦藏較豐富,能源礦藏較貧乏。半島上的西班牙為世界旅游業發達的國家之一。葡萄牙沿岸中部盛產葡萄。
    嫩江省 嫩江省 嫩江省,是中華民國于抗戰勝利后在東北成立的九省之一,省會齊齊哈爾。 全省面積為77326平方公里。東面接合江省,南鄰松江省、吉林省和遼北省,西界興安省,北連黑龍江省。 以平原為主體,除了西邊接近大興安嶺是丘陵地外,全境都屬松遼平原的一部分。呼蘭河和嫩江是主要河流,全境屬松花江的流域范圍。屬大陸性氣候,年雨量約在400公厘左右。境內多為黑土區,土壤肥沃,宜農宜牧。
    清津 清津 清津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北道的首府,為朝鮮第3大城市,同時也是朝鮮東北部重要的工業城市。清津位于咸鏡北道南部輪城川河口,東臨日本海鏡城灣。東北部是羅先市,西部是富寧郡及茂山郡,南部是鏡城郡,北部是會寧市。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包括郡),市區人口約49萬。2012年9月11日,《朝鮮日報》報道中國獲朝鮮清津港30年使用權。
    遼河 遼河 (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最大河流)遼河,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河流。漢代以前稱句驪河,漢代稱大遼河,五代以后稱遼河。遼河發源于河北省平泉縣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自治區),全長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積21.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 由于氣候影響,遼河流域內洪水頻繁,平均每隔7~8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發生一次。遼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貧乏地區之一,特別是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短缺更為嚴重。由于大量人為因素,遼河已成為中國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遼河水無法存活生物,無法用于灌溉,更無法供人畜飲用。自1993年起開始了整治遼河工程,依法嚴厲打擊未達標準的排污單位,取得了一定成效。遼河流域開發較晚,1949年后建設了一些水利工程,全流域較大蓄水發電工程有:紅山水庫、二龍山大型水庫等。 名片圖:遼河遼寧省鐵嶺市段
    埃及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阿拉伯語:???????? ???????????? ,英語: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簡稱“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南接蘇丹,西連利比亞,東臨紅海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經地中海與歐洲隔海相通,東南與約旦和沙特阿拉伯相望,埃及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由于歷史的原因,英語、法語也被廣泛使用。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國,他們建造了聞名世界的金字塔和帝王谷。公元前3200年建立奴隸制統一國家。前525年屬波斯帝國,前30年開始被羅馬統治。公元640年遭阿拉伯入侵,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行省。1798-1801年受法國統治,188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922年獲得獨立。1952年納賽爾推翻法魯克王朝,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958年曾和敘利亞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71年改為現國名。如今埃及的少數民族科普特人是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混血后裔,科普特語由古埃及語發展而來,但現在埃及的主體民族阿拉伯人卻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 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方面長期處于非洲領先態勢。也是非洲大陸第三大經濟體。其各項重要產業,如旅游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北非、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遼寧大鼓 遼寧大鼓 遼寧大鼓也叫東北大鼓.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于中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陽,而沈陽于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后,又曾稱作"遼寧大鼓"。遼寧大鼓約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并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后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
    遼寧大鼓 遼寧大鼓 遼寧大鼓也叫東北大鼓.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于中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陽,而沈陽于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后,又曾稱作"遼寧大鼓"。遼寧大鼓約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并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后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
    九野 九野 九野,漢語詞匯。 拼音:jiǔ yě 釋義:1、猶九天。2、九州的土地。3、九宮之方位,即東、西、南、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及中央。
    牡丹江 牡丹江 (黑龍江省地級市)牡丹江市黑龍江省省轄地級市,別稱“雪城”,是黑龍江省第三大城市。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是黑龍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和黑龍江的重要開放門戶。全市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254.8萬。 牡丹江市,因黑龍江省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橫跨市區因而得名。牡丹江市已開發利用的主要風景名勝古跡及人文景點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和牡國家自然保護區、雪鄉滑雪場、牡丹峰滑雪場、八女投江紀念群雕、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及冬季在牡丹江江面上建設的雪堡等。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游城市”。
    八卦方位 八卦方位 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質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順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兩說。前者稱先天學,所列方位稱先天圖;后者稱后天學,所列方位稱后天圖◇世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后天圖。即乾,西北;坎,北方;艮,東北;震,東方;巽,東南;離,南方;坤,西南;兌,西方。參閱宋朱熹《周易本義·圖目》、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八卦方位》。
    信風 信風 (氣候現象)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信風(trade wind)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
    肅慎 肅慎 肅慎是中國古代東北民族,是現代滿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了聯系。舜時,息慎氏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的,東北夷即有肅慎。 周武王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史書記載,戰國以后,只見挹婁而不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史學家有不同看法﹕一說當時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不得來朝,其名遂隱﹔一說挹婁即肅慎之改稱,故兩名互見,非于挹婁之外,又別有一肅慎。而南北朝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遼金元明時的女真,史家多認為是屬于肅慎系統的中國古代民族,與肅慎有密切的洲源關系。 肅慎分布大體在今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黑龍江流域出土的魏國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龍江兩省發現的肅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肅慎人分布區內,普遍發現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肅慎人與中原地區很早就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有著頻繁的交往和聯系。 (概述圖片來源)
    阪泉 阪泉 相傳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四說: (1)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 。 (2)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 (3)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而如今在延慶縣張山營鎮有兩個村莊,分別叫上阪泉和下阪泉。它們在過去原本是一個村莊,叫做阪泉村這里也有可能是阪泉之戰的戰場。 (4)在今河南省扶溝縣。
    紫貂 紫貂 (貂屬動物的一種)紫貂(學名:Martes zibellina):體長約40厘米,體重約1千克,尾長12厘米,壽命8-15年左右。屬中小型獸類,軀體細長,四肢較短。頭形狹長,耳短而圓,嗅覺、聽覺靈敏。犬齒較發達,裂齒較小;上臼齒橫列,內葉較外葉寬;臼齒齒冠直徑大于外側門齒高度。體毛柔軟,無斑紋。前后足均5指(趾);爪鋒利,不可伸縮。 紫貂是一種特產于亞洲北部的貂屬動物,在白天活動和獵食。通過嗅覺和聽覺獵取小型獵物,包括鼠類、小鳥和魚類。有時也吃漿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氣惡劣或遭遇捕殺時,它們會躲在巢穴中,甚至將食物儲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稱為貂皮,在中國只產于東北地區,與“人參、鹿茸”并稱為“東北三寶”。廣泛分布于烏拉爾山、西伯利亞、蒙古、中國東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肅慎 肅慎 肅慎是中國古代東北民族,是現代滿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了聯系。舜時,息慎氏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的,東北夷即有肅慎。 周武王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史書記載,戰國以后,只見挹婁而不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史學家有不同看法﹕一說當時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不得來朝,其名遂隱﹔一說挹婁即肅慎之改稱,故兩名互見,非于挹婁之外,又別有一肅慎。而南北朝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遼金元明時的女真,史家多認為是屬于肅慎系統的中國古代民族,與肅慎有密切的洲源關系。 肅慎分布大體在今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黑龍江流域出土的魏國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龍江兩省發現的肅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肅慎人分布區內,普遍發現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肅慎人與中原地區很早就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有著頻繁的交往和聯系。 (概述圖片來源)
    信風 信風 (氣候現象)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信風(trade wind)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俄羅斯族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中國的俄羅斯族是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后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完全不同。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下轄額爾古納市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總人口數為15393人。
    費城 費城 (美國東部大城市)費城(Philadelphia)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是特拉華河谷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市區東起特拉華河,向西延伸到斯庫基爾河以西,面積334㎞2。費城是美國最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市之一,1790-1800年,在華盛頓建市前曾是美國的首都,因此在美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費城別稱“友愛之城”,是賓州最大城市,與新澤西州僅一河之隔;是美國第5大城市,僅次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和休斯敦;費城都會區是全美第4大都會區,僅次于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費城市區人口共有1,553,165人(2013年),都會區人口超過715萬人(2013年)。費城地理位置優越,向東北距離紐約大約160公里(2小時車程),向西南距離首都華盛頓約220公里(3小時車程)。 費城是賓州最大的經濟體城市,2013年,費城經濟圈的經濟產值(GDP)4207.68億美元,排名美國第7,是美國東部僅次于紐約和芝加哥的第三經濟城市。費城港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有運河溝通特拉華河和切薩皮克灣,設有面積約29公頃的自由貿易區,大市區內有6座大橋橫跨特拉華河,與對岸新澤西州各城鎮相連。費城國際機場位于市中心西南12公里處,客、貨運量在國內居前列。費城三十街車站則為美國東北部的鐵路樞紐之一,是美鐵系統內第三繁忙的車站。2015年11月費城入列世界遺產城市,是第一個入列世界遺產城市的美國都市。
    江南 江南 (地理區域概念)江南,是指地理區域,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時期,江南屬漢地九州,被中原稱為"吳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等著稱。 江南是一個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經濟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江西東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區(摘自央視紀錄片《何處是江南》)。 自古以來,江南漢族地區曾有會稽郡、吳郡、江南道、兩浙路等行政劃分。
    艮隅 艮隅 艮隅,是漢語詞匯,讀音是gèn yú,指東北方;東北角。或某地東北方向。
    衛水 衛水 古水名 源出 河北 靈壽縣 (今 正定縣 )東北。《漢書·地理志上》:“ 靈壽 ……《禹貢》衛水 出東北,東入 虖池 。”按, 虖池 即 滹沱 。 清 胡渭 《禹貢錐指》謂 衛水 在 靈壽 以下即稱 滹沱 。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俄羅斯族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中國的俄羅斯族是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后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完全不同。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下轄額爾古納市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總人口數為15393人。
    大堡礁 大堡礁 (位于澳大利亞東岸的堡礁)大堡礁(英文:The 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半球,它縱貫于澳洲的東北沿海,北從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綿延伸展共有2011公里,最寬處161公里。有2900個大小珊瑚礁島,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離海岸最遠有241公里,北端較靠近,最近處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在礁群與海岸之間是一條極方便的交通海路。風平浪靜時,游船在此間通過,船下連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來獵奇觀賞的最佳海底奇觀。1981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17年3月,科學家發現,大堡礁最原始的北部區域的大部分珊瑚礁2016年已被過熱的海水殺死。往南一些,大堡礁中部的珊瑚礁2016年得以幸免,然而現在正在白化,這是另一場大規模死亡的潛在預兆。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東北的詞語:1. 熱情;2. 豪爽;3. 堅強;4. 淳樸;5. 毅力;6. 雄厚;7. 粗獷;8. 大氣;9. 坦率;10. 直爽;11. 樸實;12. 勇敢;13. 堅毅;14. 耿直;15. 霸氣;16. 樸素;17. 堅定;18. 無私;19. 堅韌;20. 老實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