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農民的詞語
形容農民的詞語:1. 農夫;2. 農戶;3. 農家;4. 農民工;5. 農村人;6. 農業勞動者;7. 農田主;8. 農耕者;9. 農業從業者;10. 農業生產者;11. 農業工作者;12. 農作人;13. 農莊主;14. 農場主;15. 農業經營者;16. 農業種植者;17. 農業養殖者;18. 農業收割者;19. 農業種子繁育者;20. 農業技術員
形容農民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農民 | 農民 (契訶夫創作小說)農民,創作于1897年,屬于契訶夫的晚期作品,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19世紀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 |
農民起義 | 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是一個具有廣泛應用的術語,通常意味著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起義,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中性地來說,這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斗爭。 |
三農 | 三農 (農村、農業、農民)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于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采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于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于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新世紀以來第十二個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意義重大。 2016年1月2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1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1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
三農 | 三農 (農村、農業、農民)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于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采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于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于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新世紀以來第十二個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意義重大。 2016年1月2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1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1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
貨幣地租 | 貨幣地租 貨幣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強迫租地農民交納的、以貨幣形態體現的農民的剩余勞動。 我國通稱“錢租”,是地主以貨幣形式占有農民的剩余勞動。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地主不再滿足于農民所提供的勞役和實物。他們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各種奢侈品,貨幣于是代替了實物地租。這樣,農民必須出售一部分農產品,換取貨幣來繳納地租。在貨幣地租條件下,農民可以根據時常情況自行安排自己的生產。因此,貨幣地租比實物地租更能刺激農民的生產興趣。但是,地主為了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任意提高貨幣地租,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貨幣地租的出現,使封建自然經濟日益卷入商品貨幣經濟,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 |
貨幣地租 | 貨幣地租 貨幣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強迫租地農民交納的、以貨幣形態體現的農民的剩余勞動。 我國通稱“錢租”,是地主以貨幣形式占有農民的剩余勞動。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地主不再滿足于農民所提供的勞役和實物。他們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各種奢侈品,貨幣于是代替了實物地租。這樣,農民必須出售一部分農產品,換取貨幣來繳納地租。在貨幣地租條件下,農民可以根據時常情況自行安排自己的生產。因此,貨幣地租比實物地租更能刺激農民的生產興趣。但是,地主為了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任意提高貨幣地租,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貨幣地租的出現,使封建自然經濟日益卷入商品貨幣經濟,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 |
農民 | 農民 (契訶夫創作小說)農民,創作于1897年,屬于契訶夫的晚期作品,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19世紀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 |
封建地租 | 封建地租 封建地租是封建地主無償占有農民剩余勞動的基本形式。體現著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剝削農民的關系。在封建社會里,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農民則很少或完全沒有土地,地主以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為條件,把土地交給農民耕種使用; 農民則不得不以交租為條件,從地主那里取得一小塊土地的使用權,并在人身上依附于地主。這樣,地主可憑借土地所有權,依靠超經濟強制,強迫農民交納很高的地租。 |
谷賤傷農 | 谷賤傷農【解釋】谷:糧食。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出處】《漢書·食貨志上》:“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示例】“~”的古語成為都市間報上的時行標題。(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語法】主謂式;作賓語;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 |
勞農 | 勞農 勞農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工人和農民,也單指農民。 |
農協 | 農協 農協,是農民協會即農會的另一個簡稱,是農民階級自愿組成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質的群眾組織。19世紀,隨著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貿易競爭也日趨激烈,英國、比利時等國家一些互助、合作性質的農民組織就自發產生了,成立了最初的基層合作組織,然后由下而上成立了地區、省一級的協會組織,最終成立了全國性的農民合作組織。 |
勞農 | 勞農 勞農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工人和農民,也單指農民。 |
穀賤傷農 | 【解釋】谷:糧食。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出處】《漢書·食貨志上》:“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示例】“~”的古語成為都市間報上的時行標題。(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語法】主謂式;作賓語;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 |
農村 | 農村 農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也叫鄉村。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鎮而從事農業的農民聚居地。 農村是相對于城市的稱謂,指農業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園藝和蔬菜生產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鎮比較,農村地區人口呈散落居住。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農村。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
農村 | 農村 農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也叫鄉村。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鎮而從事農業的農民聚居地。 農村是相對于城市的稱謂,指農業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園藝和蔬菜生產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鎮比較,農村地區人口呈散落居住。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農村。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
農工 | 農工 農工,指農業與手工業;農民和工人;專指務農勞作的人。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 |
農運 | 農運 農運 : nónɡ yùn 1.農民運動的簡稱。 |
農工 | 農工 農工,指農業與手工業;農民和工人;專指務農勞作的人。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 |
佃農 | 佃農 佃農,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經濟下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在中國,不同時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莊戶、佃戶等稱謂。西歐封建領主制經濟下承租份地的農民也稱佃農。 |
佃農 | 佃農 佃農,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經濟下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在中國,不同時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莊戶、佃戶等稱謂。西歐封建領主制經濟下承租份地的農民也稱佃農。 |
重本抑末 | 重本抑末 中國歷史上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或輕視工商業的一種經濟思想和政策。戰國時李悝﹑商鞅和韓非等人認為,農業是人民衣食和富國強兵的源泉,因而把農業稱為"本",把工商業稱為"末"。認為重農必須抑商和禁末,以保證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些對鞏固封建制度起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作用日益增加。胡寄窗 《中國經濟思想史》下冊第五章三:“重本抑末口號自 戰國 后期以來已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其間雖也有思想家把本末概念作了新的解釋,認為農工商各有本末…可是,從未有人公開地否定過重本抑末觀點。” |
屯田制 | 屯田制 屯田制是漢以后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士兵和無地農民墾種荒地的制度。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三種。屯田始于漢武帝時西域屯田,為軍屯。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當年得谷百萬斛。后推廣到各州郡,由典農官募民耕種,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稱“屯田客”。 |
重民 | 重民 釋義 1. 指農民。古代重農,故稱。《管子·七法》:“輕民處,重民散,則地不辟。” 尹知章 注:“重民,謂務農者。” 2. 以民為重。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春秋》動眾則書,重民也。” |
農運 | 農運 農運 : nónɡ yùn 1.農民運動的簡稱。 |
中農 | 中農 介于貧農和富農之間的農民。農村的小資產階級。一般占有土地,擁有一部分牲畜和勞動工具,生活來源靠自己勞動。一般不剝削他人,也不出賣勞動力受人剝削。 |
中農 | 中農 介于貧農和富農之間的農民。農村的小資產階級。一般占有土地,擁有一部分牲畜和勞動工具,生活來源靠自己勞動。一般不剝削他人,也不出賣勞動力受人剝削。 |
帶牛佩犢 | 帶牛佩犢【解釋】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斗爭而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歸農。【出處】《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
地主制經濟 | 地主制經濟 地主制經濟是封建社會中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基礎,對農民進行地租剝削的經濟制度。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形式。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制經濟最為典型。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地主制經濟開始建立。地主利用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強力大量掠奪兼并土地,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很少直接經營,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農民,憑借土地所有權和借助于超經濟的強制,以封建地租的形式,無償占有農民的勞動。 |
帶牛佩犢 | 【解釋】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斗爭而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歸農。【出處】《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
老農 | 老農 (詞語)老農即年老的農民,指年老的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能夠由青年一直到老年都始終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老農尤為值得尊敬。 |
老農 | 老農 (詞語)老農即年老的農民,指年老的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能夠由青年一直到老年都始終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老農尤為值得尊敬。 |
張獻忠 | 張獻忠 (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陜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其起事后,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張獻忠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掩旗息鼓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把張獻忠誣蔑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廣且深,特別在四川留下的惡劣影響更不容忽視。至今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過所謂“八大王剿四川”的傳說影響。 2015年年底,相關機構專家對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進行了鑒定,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基本確認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農家 | 農家 (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門派)農家,中國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的門派,歷代首領均被稱為農家俠魁。 燕國豪俠田光曾為農家俠魁,與楚國昌平君、燕國燕丹、項氏一族項燕共同策劃過“青龍計劃”。 以田氏為本家,現已分裂為兩派,田氏眾堂主與司徒萬里聯手決定除掉朱家。 (概述圖為農家六堂六位現任堂主朱家、田虎、司徒萬里、田仲、田蜜、田言及原魁隗堂堂主勝七) 農家 (漢語詞語)農家,指從事農業的人家,即農戶;也指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語出五代顏仁郁《農家》詩:“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
農友 | 農友 農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nónɡ yǒu,釋義為我國民主革命初期對貧苦農民稱呼。 |
自耕農 | 自耕農 自耕農是以小塊土地私有制為基礎,以單個家庭為經濟單位,從事耕織相結合的個體農業勞動的農戶。是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由于他們是個體小生產者,經濟地位極不穩固,兩極分化極為顯著。 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員進行農業經營的個體農民。一般不剝削別人,或者對別人有輕微剝削,或者受別人輕微剝削。其生產通常帶有較大程度的自給自足性質(某些商業性農業區除外)。 |
剿餉 | 剿餉 剿餉是明末田賦加派的賦銀。亦指為籌措鎮壓農民起義所用的軍餉。明末農民起義遍及各地。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 明政府準備增兵增餉,鎮壓農民起義。文秉《烈皇小識》 (卷五): “戶部苦于無餉,楊嗣昌建議,每條銀一兩,加銀三分,名因糧就餉。 共加賦二百萬,以濟軍需。有詔暫累吾民派一年,除此心腹大患等語。” |
剿餉 | 剿餉 剿餉是明末田賦加派的賦銀。亦指為籌措鎮壓農民起義所用的軍餉。明末農民起義遍及各地。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 明政府準備增兵增餉,鎮壓農民起義。文秉《烈皇小識》 (卷五): “戶部苦于無餉,楊嗣昌建議,每條銀一兩,加銀三分,名因糧就餉。 共加賦二百萬,以濟軍需。有詔暫累吾民派一年,除此心腹大患等語。” |
農家 | 農家 (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門派)農家,中國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的門派,歷代首領均被稱為農家俠魁。 燕國豪俠田光曾為農家俠魁,與楚國昌平君、燕國燕丹、項氏一族項燕共同策劃過“青龍計劃”。 以田氏為本家,現已分裂為兩派,田氏眾堂主與司徒萬里聯手決定除掉朱家。 (概述圖為農家六堂六位現任堂主朱家、田虎、司徒萬里、田仲、田蜜、田言及原魁隗堂堂主勝七) 農家 (漢語詞語)農家,指從事農業的人家,即農戶;也指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語出五代顏仁郁《農家》詩:“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
張獻忠 | 張獻忠 (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陜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其起事后,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張獻忠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掩旗息鼓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把張獻忠誣蔑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廣且深,特別在四川留下的惡劣影響更不容忽視。至今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過所謂“八大王剿四川”的傳說影響。 2015年年底,相關機構專家對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進行了鑒定,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基本確認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自耕農 | 自耕農 自耕農是以小塊土地私有制為基礎,以單個家庭為經濟單位,從事耕織相結合的個體農業勞動的農戶。是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由于他們是個體小生產者,經濟地位極不穩固,兩極分化極為顯著。 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員進行農業經營的個體農民。一般不剝削別人,或者對別人有輕微剝削,或者受別人輕微剝削。其生產通常帶有較大程度的自給自足性質(某些商業性農業區除外)。 |
樂遷 | 樂遷 樂遷亦稱“樂遷民”。響應政府號召遷到指定地區的民戶。(1)西晉時期,付玄建議召募內地農民至西北邊境,給以復除賦役的優待,目的是實邊積谷,被召募者稱樂遷民。(2)南朝宋文帝時,為保持京口(今江蘇鎮江)繁榮,曾下詔召募諸州人民數千家移居京口,給以田宅,免取賦役,被遷人民稱“樂遷”。(3)北魏均田令中,稱自愿由無法滿足授田數地區,遷到荒田寬裕地區去的人為樂遷。(4)北齊天保八年(公元557),計劃將冀(今河北冀縣)定(今河北定縣)、瀛(今河北河間)三州無地農民強制遷到幽州范陽郡(今河北涿縣)等荒地較多的地方去,也稱“樂遷”。 |
青苗法 | 青苗法 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是中國宋朝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之一,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條例司頒布施行。主要是改變舊有常平倉制度的“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呆板做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了北宋“積貧”的現象。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后于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后廢止。 |
天地會 | 天地會 (清代民間幫會)天地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名洪門 ,俗稱洪幫 。 關于天地會創立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其成員,最初多為農民或由破產農民轉化而成的小手工業者、小商販 、水陸交通沿線的運輸工人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復雜,但仍以下層窮苦人民為主。 天地會以反清復明,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等作為口號,反映了當時平民的民族觀念和反對階級壓迫的要求,在清朝滅亡之前,對于漢族人反抗滿族人的欺辱壓迫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
菜農 | 菜農 狹義上的菜農,指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廣義上的菜農,指從事蔬菜種植、包裝、收購、銷售及相關工作的人員 |
天地會 | 天地會 (清代民間幫會)天地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名洪門 ,俗稱洪幫 。 關于天地會創立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其成員,最初多為農民或由破產農民轉化而成的小手工業者、小商販 、水陸交通沿線的運輸工人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復雜,但仍以下層窮苦人民為主。 天地會以反清復明,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等作為口號,反映了當時平民的民族觀念和反對階級壓迫的要求,在清朝滅亡之前,對于漢族人反抗滿族人的欺辱壓迫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
樂遷 | 樂遷 樂遷亦稱“樂遷民”。響應政府號召遷到指定地區的民戶。(1)西晉時期,付玄建議召募內地農民至西北邊境,給以復除賦役的優待,目的是實邊積谷,被召募者稱樂遷民。(2)南朝宋文帝時,為保持京口(今江蘇鎮江)繁榮,曾下詔召募諸州人民數千家移居京口,給以田宅,免取賦役,被遷人民稱“樂遷”。(3)北魏均田令中,稱自愿由無法滿足授田數地區,遷到荒田寬裕地區去的人為樂遷。(4)北齊天保八年(公元557),計劃將冀(今河北冀縣)定(今河北定縣)、瀛(今河北河間)三州無地農民強制遷到幽州范陽郡(今河北涿縣)等荒地較多的地方去,也稱“樂遷”。 |
農友 | 農友 農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nónɡ yǒu,釋義為我國民主革命初期對貧苦農民稱呼。 |
黃巾起義 | 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于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并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
兩畝地 | 兩畝地 印度電影《兩畝地》由比麥爾·洛埃電影制片廠于1953年出品,由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制片廠于1955年譯制。該片由比麥爾·洛埃執導,巴·薩赫尼、尼·洛埃、拉·庫馬爾、奈·赫圣等領銜主演。該片以農民向波為贖回被地主占有的兩畝地,從農村到城市謀生的悲慘遭遇,體現了編導對農民和城市底層貧民所寄予的同情。該片開創了印度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題材。 |
買青苗 | 買青苗 舊時地主或商人在每年青黃不接時,利用農民生活上的困難,殺價預購農民地里的青苗,莊稼成熟后,歸其所有,或以青苗作抵押品,放出高利貸,從中獲取暴利。也稱放青苗。 |
寓兵于農 | 寓兵于農【解釋】寓:寄寓,包含。指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為大費,欲復寓兵于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實物地租 | 實物地租 實物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是封建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強迫租佃農民交出自家生產的產品的一部分,亦即無償占有的農民全家的剩余勞動的產品。亦稱產品地租。在許多情況下,它是與勞役地租相結合的。 |
菜農 | 菜農 狹義上的菜農,指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廣義上的菜農,指從事蔬菜種植、包裝、收購、銷售及相關工作的人員 |
實物地租 | 實物地租 實物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是封建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強迫租佃農民交出自家生產的產品的一部分,亦即無償占有的農民全家的剩余勞動的產品。亦稱產品地租。在許多情況下,它是與勞役地租相結合的。 |
半自耕農 | 半自耕農 指耕種少量土地另需租種部分土地或賣出部分勞動力的農民。 半自耕農,其生活苦于自耕農,因其食糧每年大約有一半不夠,須租別人田地,或者出賣一部分勞動力,或經營小商,以資彌補。春夏之間,青黃不接,高利向別人借債,重價向別人糴糧,較之自耕農的無求于人,自然景遇要苦,但是優于貧農。半自耕農則租于別人的部分雖只收獲一半或不足一半,然自有的部分卻可全得。故半自耕農的革命性優于自耕農而不及貧農。 |
買青苗 | 買青苗 舊時地主或商人在每年青黃不接時,利用農民生活上的困難,殺價預購農民地里的青苗,莊稼成熟后,歸其所有,或以青苗作抵押品,放出高利貸,從中獲取暴利。也稱放青苗。 |
半自耕農 | 半自耕農 指耕種少量土地另需租種部分土地或賣出部分勞動力的農民。 半自耕農,其生活苦于自耕農,因其食糧每年大約有一半不夠,須租別人田地,或者出賣一部分勞動力,或經營小商,以資彌補。春夏之間,青黃不接,高利向別人借債,重價向別人糴糧,較之自耕農的無求于人,自然景遇要苦,但是優于貧農。半自耕農則租于別人的部分雖只收獲一半或不足一半,然自有的部分卻可全得。故半自耕農的革命性優于自耕農而不及貧農。 |
茶農 | 茶農 茶農是以種植茶樹、采摘茶葉、制作茶葉為生的農民。 |
泥腿 | 泥腿 泥腿是一個詞語,讀音是ní tuǐ,指農民。舊時多用于對農民的蔑稱。 |
煙農 | 煙農 煙農是漢語詞語,讀音為yān nónɡ,意思是以種植煙草為主的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