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巒類的四字詞語
山巒類的四字詞語:1. 山巒疊嶂;2. 山峰聳立;3. 山嶺重疊;4. 山脈連綿;5. 山丘起伏;6. 山險峻峭;7. 山高水長;8. 山清水秀;9. 山崩地裂;10. 山河壯闊;11. 山寨密布;12. 山谷幽深;13. 山水畫卷;14. 山林茂密;15. 山路崎嶇;16. 山頂云海;17. 山青水綠;18. 山泉涓涓;19. 山野風光;20. 山溪潺潺
山巒類的四字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重疊 | 重疊 (化學名詞)重疊(英語:Stacking,又譯堆積)在超分子化學中是指芳香性分子的一類排列堆積形式。例如DNA中連續性堿基的堆積系統,或是某些具有兩個非極性環的酵素,會以π軌道重疊的方式而堆積在一起。 重疊 (漢語詞語)[釋義]:(動)一層層堆積重復。 [構成]:并列式:重+疊 [例句]:山巒重疊。(作謂語) ◎重疊chóngdié (1) [overlap] (2) 同樣的東西層層堆疊 機構重疊 (3) 部分相一致 哲學和心理學重疊的領域 (4) [superpose]∶疊加,使一物與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與之共存 把不同光源形成的兩個圖像重疊起來 亦作“ 重曡 ”。亦作“ 重迭”。 1、相同的東西層層相積。形容多。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交加累積,重疊增益。” 晉 袁宏 《后漢紀·章帝紀上》:“吾懼富貴重曡,若再實,木根必傷也。” 宋 梅堯臣 《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詩:“殷勤勝菖葉,重曡為農時。”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四時中惟有春三月,光陰富貴,景物重疊。” 清 夢麟 《夜過青浦》詩:“重迭林景昏,微茫峰色淺。” 冰心 《往事(二)》之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迭到千百回,世事從頭減去,感悟逐漸侵來,已濾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懷。” 2、引申為再三。 唐 元稹 《賽神》詩:“主人中罷舞,許我重疊論。”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冀其可厚賂和解,勉諭重疊。”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衛公 驚喜垂涕,曰:‘大門官,小子豈敢當此薦拔?’寄謝重迭。” 3、重復;雷同。 宋 宋□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帝王運兆下·乾德名年》:“ 建隆 末將改年號,宣示宰臣,擇前代所未用者,不得重曡。” (一層層堆積) one on top of another;overlapping {電} {計} overlap;overlay;superimpose;superpose;{語} reduplication |
重疊 | 重疊 (化學名詞)重疊(英語:Stacking,又譯堆積)在超分子化學中是指芳香性分子的一類排列堆積形式。例如DNA中連續性堿基的堆積系統,或是某些具有兩個非極性環的酵素,會以π軌道重疊的方式而堆積在一起。 重疊 (漢語詞語)[釋義]:(動)一層層堆積重復。 [構成]:并列式:重+疊 [例句]:山巒重疊。(作謂語) ◎重疊chóngdié (1) [overlap] (2) 同樣的東西層層堆疊 機構重疊 (3) 部分相一致 哲學和心理學重疊的領域 (4) [superpose]∶疊加,使一物與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與之共存 把不同光源形成的兩個圖像重疊起來 亦作“ 重曡 ”。亦作“ 重迭”。 1、相同的東西層層相積。形容多。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交加累積,重疊增益。” 晉 袁宏 《后漢紀·章帝紀上》:“吾懼富貴重曡,若再實,木根必傷也。” 宋 梅堯臣 《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詩:“殷勤勝菖葉,重曡為農時。”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四時中惟有春三月,光陰富貴,景物重疊。” 清 夢麟 《夜過青浦》詩:“重迭林景昏,微茫峰色淺。” 冰心 《往事(二)》之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迭到千百回,世事從頭減去,感悟逐漸侵來,已濾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懷。” 2、引申為再三。 唐 元稹 《賽神》詩:“主人中罷舞,許我重疊論。”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冀其可厚賂和解,勉諭重疊。”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衛公 驚喜垂涕,曰:‘大門官,小子豈敢當此薦拔?’寄謝重迭。” 3、重復;雷同。 宋 宋□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帝王運兆下·干德名年》:“ 建隆 末將改年號,宣示宰臣,擇前代所未用者,不得重曡。” (一層層堆積) one on top of another;overlapping {電} {計} overlap;overlay;superimpose;superpose;{語} reduplication |
云臺觀 | 云臺觀 (四川省三臺縣安居鄉云臺山云臺觀)云臺觀是中國四大著名道觀之一,為蜀中名勝,觀內建筑規模宏大,一對華表迎客賓,西南所獨有.周圍山巒古稱"九龍朝圣",與魯班湖,妻王城接壤,被列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 云臺觀又名佑圣觀,位于三臺縣城南40公里,距郪江古鎮二公里的巴蜀地區的第二大道教勝地。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道人趙肖庵入 山,嘉定三年(1210年)建大殿三間,七年(1214年)取 名佑圣觀。從宋歷元到明,因兵燹毀廢。從明永樂十 一年(1413年)奉敕大建宮殿起到萬歷十九年(1519 年),全觀重建殿堂13重。清代又多次擴建和培修,到 清光緒十五年(1885年),云臺觀已成為四川第二道教名山,蜀中名觀。 現存有三皇觀、回龍閣、長廊亭、券洞門十殿、城隍廟、天王殿、九間房、靈宮殿、振辰樓、鐘鼓樓、正殿等建筑,綿延1公里,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殿內長年不結蜘蛛。現內存有明代萬歷十七年的銅鐘、銅鼎、匾對、云臺勝境墨稿,四十二年的《圣諭》和樂笏、尚方寶劍等。云臺觀風景秀美,有奇洞、泉眼、池塘、古墓等。小橋流水,古柏參天,百年以上老樹比比皆是。觀內香煙繚繞,稱“巍巍勝境類蓬萊”、“茅屋云臺天下無”。是僅次于青城山的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名觀。 |
雲臺觀 | 云臺觀 (四川省三臺縣安居鄉云臺山云臺觀)云臺觀是中國四大著名道觀之一,為蜀中名勝,觀內建筑規模宏大,一對華表迎客賓,西南所獨有.周圍山巒古稱"九龍朝圣",與魯班湖,妻王城接壤,被列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 云臺觀又名佑圣觀,位于三臺縣城南40公里,距郪江古鎮二公里的巴蜀地區的第二大道教勝地。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道人趙肖庵入 山,嘉定三年(1210年)建大殿三間,七年(1214年)取 名佑圣觀。從宋歷元到明,因兵燹毀廢。從明永樂十 一年(1413年)奉敕大建宮殿起到萬歷十九年(1519 年),全觀重建殿堂13重。清代又多次擴建和培修,到 清光緒十五年(1885年),云臺觀已成為四川第二道教名山,蜀中名觀。 現存有三皇觀、回龍閣、長廊亭、券洞門十殿、城隍廟、天王殿、九間房、靈宮殿、振辰樓、鐘鼓樓、正殿等建筑,綿延1公里,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殿內長年不結蜘蛛。現內存有明代萬歷十七年的銅鐘、銅鼎、匾對、云臺勝境墨稿,四十二年的《圣諭》和樂笏、尚方寶劍等。云臺觀風景秀美,有奇洞、泉眼、池塘、古墓等。小橋流水,古柏參天,百年以上老樹比比皆是。觀內香煙繚繞,稱“巍巍勝境類蓬萊”、“茅屋云臺天下無”。是僅次于青城山的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名觀。 |
封巒 | 封巒 1.封禪。2.觀名。 |
屏山 | 屏山 (四川省宜賓市下轄縣)屏山縣位于四川省南部邊緣,宜賓市西部,金沙江下游北岸。東界宜賓,西連雷波、馬邊,北接沐川,南與云南省綏江縣隔江相望。全縣幅員面積1531平方千米,8個鎮13個鄉(其中兩個彝族鄉),總人口29.3萬人,平均海拔650米。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 |
層巒 | 層巒 層巒:款壁紙美化類軟件 層巒:漢語詞匯 層巒 (漢語詞匯)層巒,漢語詞匯。 拼音:céng luán 釋義:重疊的山嶺。 |
天目山 | 天目山 (臨安天目山)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的天目山,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臨安區境內,浙皖兩省交界處,距杭州84公里,在杭州至黃山黃金旅游線中段。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漢,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名。是韋陀菩薩的道場。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巒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巖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
英石 | 英石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英石,廣東省英德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英石,始拓產于英德,故又稱英德石。英石,是經大自然的千百年驟冷曝曬,箭雨風刀,神工鬼斧雕塑而成的玲瓏剔透,千姿百態的石灰石,“瘦、皺、漏、透”四字簡練的描述了英石的特點。英石大的可砌積成園、庭之一山景,小的可制作成山水盤景置于案幾,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英石就其質地而論,可分為陽石和陰石兩類。陽石裸露地面,長期風化,質地堅硬,色澤青蒼,形體瘦削,表面多折皺,扣之聲脆,適宜制作假山和盆景。陰石深埋地下,風化不足,質地松潤,色澤青黛,有的間有白紋,形體漏透,造型雄奇,扣之聲微,適宜獨立成景。 2006年04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英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內陸河 | 內陸河 內陸河指由內陸山區降雨或高山融雪產生的、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內陸湖泊或在內陸消失的河流。這類河流大多處于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得不到充足的水汽補給,干旱少雨,水量不豐,而山巒環繞、丘陵起伏的地形又阻斷了入海的通路,最終消失沙漠里或匯集于洼地形成尾閭湖。如中國的塔里木河、烏裕爾河等。內陸河亦稱內流河。 |
內陸河 | 內陸河 內陸河指由內陸山區降雨或高山融雪產生的、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內陸湖泊或在內陸消失的河流。這類河流大多處于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得不到充足的水汽補給,干旱少雨,水量不豐,而山巒環繞、丘陵起伏的地形又阻斷了入海的通路,最終消失沙漠里或匯集于洼地形成尾閭湖。如中國的塔里木河、烏裕爾河等。內陸河亦稱內流河。 |
封巒 | 封巒 1.封禪。2.觀名。 |
筆岫 | 辭典解釋筆岫 bǐ xiù 形容山巒高峻聳立,如毛筆般的挺直。 《幼學瓊林.卷一.新選地輿類》:「彩云籠筆岫,絢出文章。」 |
層巒 | 層巒 層巒:款壁紙美化類軟件 層巒:漢語詞匯 層巒 (漢語詞匯)層巒,漢語詞匯。 拼音:céng luán 釋義:重疊的山嶺。 |
董源 | 董源 (五代南唐畫家)董源 (934-約 962年 ),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與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 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
讬寓 | 讬寓 tuō yù ㄊㄨㄛ ㄧㄩˋ 讬寓(托寓) (1).寄居。《墨子·非儒下》:“ 周公旦 非其人也邪?何為舍亓家室而托寓也?” (2).寄托本意。《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依類托寓,諭以封巒。”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寓,寄也。巒,山也。言依事類托寄,以喻封禪者。” 宋 宋祁 《上苑牡丹賦》:“托寓雖細,貺施甚明。”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 李商隱 作《無題》詩五首,格新意雜,托寓不一,難於命題,故曰‘無題’。” |
駢字 | 駢字 駢字是漢語詞匯,拼音是pián zì,解釋為兩字相連的詞語,也包括聯綿字。 |
駢字 | 駢字 駢字是漢語詞匯,拼音是pián zì,解釋為兩字相連的詞語,也包括聯綿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