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掩的成語 (14個)
-
1
盜鈴掩耳
- 成語拼音:
- dào líng yǎn ěr
- 成語解釋:
-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盜鐘掩耳”。
- 成語出處:
- 清 傷時子《蒼鷹擊 戕藩》:“你看他盜鈴掩耳欺天下,賣國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
2
盜鐘掩耳
- 成語拼音:
- dào zhōng yǎn ěr
- 成語解釋:
- 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 成語出處:
-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
3
抉瑕掩瑜
- 成語拼音:
- jué xiá yǎn yú
- 成語解釋:
- 瑕:玉上的斑點;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點,埋沒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和短處,而抹煞其優點和長處。
- 成語出處:
- 唐 嚴郢《駁議呂諲》:“今太常議荊南之政詳矣……乃抉瑕掩瑜之論,非中適之言也。”
-
4
兩葉掩目
- 成語拼音:
- liǎng yè yǎn mù
- 成語解釋:
- 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 成語出處: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
5
漫天掩地
- 成語拼音:
- màn tiān yǎn dì
- 成語解釋:
- 鋪天蓋地。
- 成語出處:
- 瞿秋白《餓鄉紀程》:“蒼茫的暮靄,漸漸地漫天掩地的下罩,東方故國送別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
-
6
竊鐘掩耳
- 成語拼音:
- qiè zhōng yǎn ěr
- 成語解釋:
- 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欺欺人
- 成語出處:
- 《晉書·宣帝紀》:“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
7
飾非掩丑
- 成語拼音:
- shì fēi yǎn chǒu
- 成語解釋:
- 飾:掩飾;丑:丑惡。掩飾錯誤和丑惡的行為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多少輕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飾非掩丑之語耳!”
-
8
飾非掩過
- 成語拼音:
- shì fēi yǎn guò
- 成語解釋:
- 同“飾非文過”。
- 成語出處:
- 魯迅《華蓋集續編·學界的三魂》:“我雖然也被謚為‘土匪’之一,卻并不想為老前輩們飾非掩過。”
-
9
飾垢掩疵
- 成語拼音:
- shì gòu yǎn cī
- 成語解釋:
- 粉飾掩蓋污點和缺點。
- 成語出處:
- 《魏書·蕭寶夤傳》:“無不茍相悅附,共為唇齒,飾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階而已,無所顧惜。”
-
10
瑕不掩瑜
- 成語拼音:
- xiá bù yǎn yú
- 成語解釋:
- 瑕:玉上的斑點;瑜:玉的光彩。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
11
瑕不掩玉
- 成語拼音:
- xiá bù yǎn yù
- 成語解釋:
- 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 成語出處: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四卷:“惜哉仲淹,壽不永乎,非不廢是,瑕不掩玉。”
-
12
瑜不掩瑕
- 成語拼音:
- yú bù yǎn xiá
- 成語解釋:
- 比喻優點掩蓋不了缺點。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
13
遮前掩后
- 成語拼音:
- zhē qián yǎn hòu
- 成語解釋:
- 謂說話藏頭露尾,欲言又止。
- 成語出處:
- 宋·朱熹《答葉正則書》之四:“大家講究到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說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說不說,做三日新婦子模樣,不亦快哉!”
-
14
遮遮掩掩
- 成語拼音:
- zhē zhē yǎn yǎn
- 成語解釋:
- 指要隱瞞某種真相而行為不爽利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卻夫人,一般也老落起來。”
* 第三個字是掩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