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而字的成語 (727個)

    441

    隨遇

    成語拼音:
    suí yù ér ān
    成語解釋:
    隨:順從;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順從環境的變化安然自得;指能適應各種環境并感到滿足。
    成語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計算起來,也是吾生有限,浩劫無涯,倒莫如隨遇安。”
    442

    隨寓

    成語拼音:
    suí yù ér ān
    成語解釋:
    見“隨遇安”。
    成語出處: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4卷:“安,謂隨所寓安,蓋深于靜也。”
    443

    食言

    成語拼音:
    shí yán ér féi
    成語解釋: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444

    鎩羽

    成語拼音:
    shā yǔ ér guī
    成語解釋:
    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敗或不得志。指失敗或不得志歸。
    成語出處:
    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鎩羽暴鱗,復見翻躍。”
    445

    樹欲靜風不寧

    成語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níng
    成語解釋: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風不止”。
    成語出處: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1卷:“王爵笑道:‘只怕樹欲靜風不寧,便動動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446

    樹欲靜風不停

    成語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tíng
    成語解釋: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風不止”。
    成語出處:
    《孔子家語·致思》:“樹欲靜風不停,子欲養親不待。往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
    447

    樹欲靜風不息

    成語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成語解釋:
    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成語出處: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樹欲靜風不息,子欲養親不在,皋魚增感。”
    448

    樹欲靜風不止

    成語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成語解釋:
    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成語出處: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親不待也。”
    449

    樹欲息風不停

    成語拼音:
    shù yù xī ér fēng bù tíng
    成語解釋: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風不止”。
    成語出處:
    宋·陳亮《祭凌存仲母夫人立》:“樹欲息風不停,子欲養親不待。”
    450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成語拼音: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
    成語解釋:
    憂患:患難。憂患使人勤奮,因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萎靡致死
    成語出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死于安樂也。”
    451

    隨踵

    成語拼音:
    suí zhǒng ér zhì
    成語解釋:
    踵:腳后跟。一個跟著一個前來。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一士,是比肩立,百世一圣,若隨踵至也,今子一朝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452

    不聞

    成語拼音:
    tīng ér bú wén
    成語解釋:
    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成語出處: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不見,聽不聞,食不知其味。”
    453

    廣之

    成語拼音:
    tuī ér guǎng zhī
    成語解釋:
    推展開來且把它擴大。也指從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成語出處: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云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廣之,不可勝載矣。”
    454

    皇之

    成語拼音:
    táng ér huáng zhī
    成語解釋:
    形容公然毫不隱諱地(多含貶義)。
    成語出處:
    魯迅《花邊文學 “莎士比亞”》:“末一句是客氣話,贊成施先生的其實并不少,要不然,能堂皇之的在雜志上發表嗎?”
    455

    無聞,視無見

    成語拼音: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
    成語解釋: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成語出處: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無聞,視無見,白晝暗,有義失謚。”
    456

    無信

    成語拼音:
    tān ér wú xìn
    成語解釋:
    貪婪又不守信用。漢·應劭《鮮卑胡市議》:“以為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無信。”
    成語出處:
    漢·應劭《鮮卑胡市議》:“以為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無信。”
    457

    走險

    成語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成語解釋: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鋌走險,急何能擇。”
    458

    走險

    成語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成語解釋: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
    成語出處:
    《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走險,急何能擇?”
    459

    泰極

    成語拼音:
    tài jí ér pǐ
    成語解釋:
    好的到了極點,壞的就來了。
    成語出處:
    唐 劉禹錫《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帳下生變聞,泰極否,當歌哭。”
    460

    脫口

    成語拼音:
    tuō kǒu ér chū
    成語解釋:
    指話語未經思索;隨口言。脫口:不加思索地開口說。
    成語出處:
    清 吳趼人《瞎騙奇聞》:“我曉得你這個人向來是有口無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話便脫口出。”
    * 而的成語,帶而字的成語,包含而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