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的成語 (4064個)
-
3941
置之不顧
-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bù gù
- 成語解釋:
- 置:放著;之:代詞;它;顧:照管;注意。放在那兒不管。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那薛蟠得了寶蟾,如獲珍寶,一概都置之不顧。”
-
3942
置之不論
-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bù lùn
- 成語解釋:
- 置:放著;之:代詞。放在那兒不管
- 成語出處:
- 魯迅《文藝和革命》:“這之前,有時恐怕也有青年潛入宣傳,工人起來暗助,但這些人們大抵已經死掉,或則無從查考了,置之不論。”
-
3943
置之不理
-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bù lǐ
- 成語解釋:
- 置:放。放在一邊;不予理睬。形容對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 成語出處:
- 清 顧炎武《華陰王氏宗祠記》:“凡所以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聽民之所自為。”
-
3944
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 成語拼音:
- zhāo zhī bù lái,huī zhī bù qù
- 成語解釋:
- 麾:同“揮”,揮手。形容為人剛正不阿,堅定不移,不輕易聽命于人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黯列傳》:“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
3945
至知不謀
-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bù móu
- 成語解釋:
- 至知:極聰明的人;謀:謀略,計謀。極聰明的人可以不用謀慮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庚桑楚》:“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全。”
-
3946
知止不辱
- 成語拼音:
- zhī zhǐ bù rǔ
- 成語解釋:
-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
- 成語出處:
-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
3947
知足不辱
- 成語拼音:
- zhī zú bù rǔ
- 成語解釋:
-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 成語出處:
- 先秦 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394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成語拼音:
- 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 成語解釋:
- 殆:危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 成語出處: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3949
只字不提
- 成語拼音:
- zhī zì bù tí
- 成語解釋:
- 只:一個。一個字也不談起。比喻有意不說。
- 成語出處:
- 冰心《關于男人》:“至于兒女們的出生年月和名字,竟是只字不提。”
-
3950
置之不問
-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bù wèn
- 成語解釋:
- 置:放著;之:代詞。放在那兒不管
- 成語出處: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8回:“圣上置之不問。”
-
3951
眾志成城
- 成語拼音:
-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 成語解釋:
- 眾人統一的意志;形成堅固的城墻。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 大。城;城墻。
- 成語出處: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
3952
指指戳戳
- 成語拼音:
- zhǐ zhǐ chuō chuō
- 成語解釋:
- 指在人背后用手指點著說
- 成語出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1回:“其中就有好性兒的跟著他,三三兩兩在背后指指戳戳。”
-
3953
志志誠誠
- 成語拼音:
- zhì zhì chéng chéng
- 成語解釋:
- 真心實意
- 成語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6卷:“于是兩個志志誠誠,吃了十來日齋,同到寺里,獻此寶鏡。”
-
3954
知足常樂
- 成語拼音:
- zhī zú cháng lè
- 成語解釋:
-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于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 成語出處:
- 先秦 李耳《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3955
擲杖成龍
- 成語拼音:
- zhì zhàng chéng lóng
- 成語解釋:
-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藥,然后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于是向老翁學道,后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變成一條龍。事見《后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后以“擲杖成龍”為典,借指還鄉。
- 成語出處:
-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藥,然后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于是向老翁學道,后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變成一條龍。
-
3956
知足常足
- 成語拼音:
- zhī zú cháng zú
- 成語解釋:
- 人沒有過多的要求就能時常覺得滿足、快樂
- 成語出處:
- 春秋·楚·李耳《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3957
指指點點
- 成語拼音:
- zhǐ zhǐ diǎn diǎn
- 成語解釋:
- 指給人點化或背后評論人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3回:“賈芹走進書房,只見那些下人指指點點,不知說什么。看起這個樣兒,不象宮里要人。”
-
3958
足智多謀
- 成語拼音:
- zú zhì duō móu
- 成語解釋:
- 足夠的才智;大量的計謀。形容善于動腦筋出主意。謀:計謀。
- 成語出處:
- 元 無名氏《錦云堂暗定連環計》:“老夫遍觀朝中,足智多謀,無如司徒者。”
-
3959
置諸度外
- 成語拼音:
- zhì zhū dù wài
- 成語解釋:
- 置:放;度:打算。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放在心上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慮得很純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諸度外的。”
-
3960
置之度外
-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dù wài
- 成語解釋:
- 放在考慮之外(置:放;度:打算;計較)。形容不放在心上。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于度外耳。’”
* zhi成語,zhi的成語,帶zhi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