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zhi的成語 (4064個)

    281

    不知虛實

    成語拼音:
    bù zhī xū shí
    成語解釋:
    虛實:或虛或實,情況。泛指不掌握或虛或實的內部情況
    成語出處:
    《漢晉春秋》:“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282

    不值一駁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bó
    成語解釋:
    不值得批駁。
    成語出處:
    馬識途《清江壯歌》第七章:“至于你哼哼唧唧地說那套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話兒,是不值一駁的。”
    283

    不值一顧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gù
    成語解釋:
    顧:看。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成語出處:
    明 方孝儒《送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
    284

    別置一喙

    成語拼音:
    bié zhì yī huì
    成語解釋:
    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見。
    成語出處:
    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此等書不知出于何傖之手,乃托文章巨公之名,以誑世之聾瞽。人家子弟,輒奉以為圣經賢傳,不敢別置一喙,聞人出一議,輒搖手閉目,以為侮圣人之言。”
    285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成語拼音:
    bù zhī yǒu hàn,hé lùn wèi jìn
    成語解釋:
    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成語出處: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286

    標枝野鹿

    成語拼音:
    biāo zhī yě lù
    成語解釋:
    標枝,樹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無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
    成語出處:
    《莊子 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287

    不值一錢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qián
    成語解釋:
    比喻毫無價值。
    成語出處:
    明 沈德符《野獲編 臺省 御史大夫被論》:“此兩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詬,不值一錢,憲體至是掃地矣。”
    288

    不直一錢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qián
    成語解釋:
    直:通“值”,價值。比喻毫無價值或無能、品格卑下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
    289

    不值一哂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shěn
    成語解釋:
    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指毫無意義或表示輕視
    成語出處:
    魯迅《二心集 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凡大隊的革命軍,必須一切戰士的意識,都十分正確,分明,這才是真的革命軍,否則不值一哂。”
    290

    不值一談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tán
    成語解釋:
    不值得談論
    成語出處:
    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云散》:“但對胡雪巖來說,這數目太小了,不值一談,所以烏先生佯作不知,默然無語。”
    291

    不直一文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wén
    成語解釋:
    見“不直一錢”。
    成語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292

    不值一笑

    成語拼音:
    bù zhí yī xiào
    成語解釋:
    不值得一笑。比喻毫無價值。也表示對某種事物或行為的輕蔑和譏笑。同“不值一哂”。
    成語出處:
    魯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時想,我生存時說的什么批評不值一笑的話,大概是違心之論罷。”又《吶喊 阿Q正傳》:“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對于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
    293

    拔幟易幟

    成語拼音:
    bá zhì yì zhì
    成語解釋:
    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294

    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成語拼音: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
    成語解釋:
    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295

    不知自愛

    成語拼音:
    bù zhī zì ài
    成語解釋:
    不知道愛惜自己
    成語出處:
    296

    不知者不罪

    成語拼音:
    bù zhī zhě bù zuì
    成語解釋:
    罪:責備,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成語出處: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三回:“起鳳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297

    不足之處

    成語拼音:
    bù zú zhī chù
    成語解釋:
    不完善的地方
    成語出處: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總的來說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298

    百足之蟲

    成語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
    成語解釋:
    百足:一種多節多足的爬蟲,即馬陸。比喻有實力基礎的勢力,雖一時敗
    成語出處:
    明 徐學謨《歸有園塵談》:“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則為過街老鼠;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則為百足之蟲。”
    299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

    成語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
    成語解釋: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成語出處:
    《文選 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眾也。”
    300

    百足之蟲,至斷不僵

    成語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iāng
    成語解釋:
    百足:蟲名,馬陸,多足蟲;僵:倒。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成語出處: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 zhi成語,zhi的成語,帶zhi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