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留情的意思 筆下留情的讀音和出處
- 筆
- 下
- 留
- 情
- 成語名稱:
- 筆下留情
- 成語拼音:
- [bǐ xià liú qíng]
- 成語解釋:
- 指寫文章時作者的措詞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 成語出處:
- 張賢亮《睡前絮語》:“在‘文革’時期是要判我們刑的,還是請評論家筆下留情為好。”
- 成語例句:
- 熊召政《張居正》第二卷第12回:“一筆退一人,則是一家哭矣,請公筆下留情。”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用于作文等
- 結構類型:
- 主謂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當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筆下畱情
- 英文翻譯:
- To be merciful in writing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筆下留情”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主謂式成語 四字成語 B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文章 作者 措詞 用意 委婉 情面
“筆下留情”的單字解釋
【筆】:1.寫字畫圖的用具:毛筆。鉛筆。鋼筆。粉筆。一支筆。一管筆。2.(寫字、畫畫、作文的)筆法:伏筆。工筆。敗筆。曲筆。3.用筆寫出:代筆。直筆。親筆。4.手跡:遺筆。絕筆。5.筆畫:筆順。筆形。6.a)用于款項或跟款項有關的:一筆錢。三筆賬。五筆生意。b)用于字的筆畫:“大”字有三筆。c)用于書畫藝術:寫一筆好字。他能畫幾筆山水畫。7.姓。
【下】:1.方位詞。位置在低處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級低的:下等。下級。下策。下品。3.方位詞。次序或時間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為例。4.向下面:下達。下行。5.方位詞。表示屬于一定范圍、情況、條件等:名下。部下。在黨的領導下。在這種情況下。6.表示當某個時間或時節:時下。節下。年下。7.用在數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兩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處到低處:下山。下樓。順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發布;投遞:下命令。下通知。下戰書。12.去;到(處所):下鄉。下車間。下館子。13.退場:八一隊的五號下,三號上。這一場戲你應該從右邊的旁門下。14.放入:下種。下面條。下本錢。下網撈魚。15.進行(棋類游藝或比賽):下圍棋。咱們下兩盤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裝。把敵人的槍下了。把窗戶下下來。17.做出(言論、判斷等):下結論。下批語。下定義。18.低于;少于:參加大會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兩、幾”后面,表示本領、技能:他真有兩下。就這么幾下,你還要逞能?‖也說下子。20.表示由高處到低處:坐下。躺下。傳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間,能容納:坐得下。這個劇場能容下上千人。這間屋子太小,睡不下六個人。22.表示動作的完成或結果:打下基礎。定下計策。準備下材料。
【留】:1.停止在某一個處所或地位上不動;不離去:留校。留任。他留在農村工作了。2.留學:留洋。留英。3.使留;不使離去:挽留。拘留。留客人吃飯。4.注意力放在某方面:留心。留神。5.保留:自留地。留底稿。留胡子。雞犬不留。6.接受;收下:禮物先留下來。書店送來的碑帖我留了三本。7.遺留:旅客留言簿。祖先留給了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8.姓。
【情】:1.感情:熱情。有情。無情。溫情。2.情面:人情。講情。托情。求情。3.愛情:情書。情話。談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發情期。5.情形;情況:病情。軍情。實情。災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請。
“筆下留情”的反義詞
“筆下留情”的近義詞
“筆下留情”的相關成語
“筆下留情”的關聯成語
筆字的成語
下字的成語
留字的成語
情字的成語
筆開頭的成語
下開頭的成語
留開頭的成語
情開頭的成語
bi的成語
xia的成語
liu的成語
qing的成語
bxlq的成語
筆下什么什么的成語
筆什么留什么的成語
筆什么什么情的成語
什么下留什么的成語
什么下什么情的成語
什么什么留情的成語
“筆下留情”造句
對于反動派,魯迅是從來不講什么筆下留情的。
對蒼老師筆下留情,他沒有你們說的那么壞!
看來甲非丙這次是筆下留情了。
然而這次,他們都筆下留情,根本沒有把巫蠱之事以及神怪之事點出來。
但拜讀了這本書另外幾篇,忽又感悟,宋先生是對我筆下留情了。
以前常寫奇幻小說,第一次提筆寫武俠小說,自己也覺得不倫不類,但望各位看官口下留情、筆下留情,多提有營養的意見、少問候在下的親人。
;但是,有的記者卻是想以此為要挾,記者們群集而來,地方政府開個新聞通氣會,免不了要好吃好喝好招待,臨走的時候不免再送點土特產紅包什么東西,好讓他們筆下留情。
到這個新工作崗位后我還是第一次接待采訪的記者,您可要筆下留情啊。
得了吧你,我倒是想趕你走,可你們這些老記我實在是惹不起啊,記得筆下留情就行了。
* 筆下留情的意思 筆下留情的成語解釋 筆下留情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