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怎么讀 下的意思

漢字 | 下 |
---|---|
讀音 |
|
注音 | ㄒㄧㄚˋ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3 部外:2 |
異體字 | 丅 ?? |
字形結構 | 獨體字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4E0B |
其它編碼 | 五筆:ghi 倉頡:my 鄭碼:aid 四角:10230 |
筆順編碼 | 124 |
筆順筆畫 | 一丨丶 |
筆順名稱 | 橫 豎 點 |
下字的意思
1.方位詞。位置在低處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
2.等次或品級低的:下等。下級。下策。下品。
3.方位詞。次序或時間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為例。
4.向下面:下達。下行。
5.方位詞。表示屬于一定范圍、情況、條件等:名下。部下。在黨的領導下。在這種情況下。
6.表示當某個時間或時節:時下。節下。年下。
7.用在數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兩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
8.姓。
9.由高處到低處:下山。下樓。順流而下。
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
11.發布;投遞:下命令。下通知。下戰書。
12.去;到(處所):下鄉。下車間。下館子。
13.退場:八一隊的五號下,三號上。這一場戲你應該從右邊的旁門下。
14.放入:下種。下面條。下本錢。下網撈魚。
15.進行(棋類游藝或比賽):下圍棋。咱們下兩盤象棋吧!
16.卸除;取下:下裝。把敵人的槍下了。把窗戶下下來。
17.做出(言論、判斷等):下結論。下批語。下定義。
18.低于;少于:參加大會的不下三千人。
19.用在“兩、幾”后面,表示本領、技能:他真有兩下。就這么幾下,你還要逞能?‖也說下子。
20.表示由高處到低處:坐下。躺下。傳下一道命令。
21.表示有空間,能容納:坐得下。這個劇場能容下上千人。這間屋子太小,睡不下六個人。
22.表示動作的完成或結果:打下基礎。定下計策。準備下材料。
下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下
xià ㄒㄧㄚˋ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 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與“陽春白雪”對舉)。 方面,方位:兩下都同意。 次序或時間在后的:下卷。下次。下限。 由高處往低處,降落:下山。下車。下馬。下達。 使降落:下半旗。下棋。 進入:下海。 投送:下書。 到規定時間結束日常工作或學習:下班。下課。 謙辭:在下。下官。 頒布:下令。 攻克:攻下。 卸掉:下貨。把他的槍下了。 用,投入精力:下工夫。 退讓:爭執不下。 做出判斷:下結論。 量詞,指動作次數:打三下。 用在名詞后邊(?表示在里面,如“心下”、“言下”;?表示當某個時節,如“節下”、“年下”)。 用在動詞后邊(?表示關系,如“教導下”、“培養下”;?表示完成或結果,如“打下基礎”;?與“來”、“去”連用表示趨向或繼續,如“走下去”、“停下來”)。 少于:不下二百人。 動物生產:雞下蛋。英語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德語 hinunter, hinab (V)?,unter (V)?,n?chste(r,s)?
法語 sous,dessous,suivant,prochain,bas,en bas,diminuer,descendre,arriver à (une décision, une conclusion)?
下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下 xià
〈名〉
(1) (指事。據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義: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義 [below;under;underneath]
下,底也。——《說文》
在南山之下。——《詩·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豳風·七月》
下聲肆。——《周禮·典同》。注:“謂鐘形下大。”
君臣上下。——《禮記·曲禮》
陰山下。——《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資治通鑒·唐紀》
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頭(下流頭。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對長江下游一帶人的敬稱);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長江下游地區的人)
(4) 地 [ground]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山海經·西山經》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陰間);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間);下都(神話傳說中稱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the lower jaw]。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頦)
(7) 臣下;百姓;群眾 [the masses;inferior]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左傳·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國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屬下相互勾結)
(9) 方面 [side]
忽然見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氣,骨都都的冒將上來。——《西游記》
(10) 又如:經過調解兩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the next time]。如:下不為例
(12) 特指湖澤 [lake]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書·舜典》
(13) 地表之下 [underground]
夫子疾,莫養于下,請以殉葬。——《禮記》
(14) 里面 [inside]
眾軍心下大亂,不敢交戰,各自奔走。——《三國演義》
(15) 舊時時間單位,相當于“點” [o’clock]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6) 指時間、處所、范圍 [time;place;area;scope;field]
及郡下。——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17) 位在下的人 [subordinate]
不恥下問。——《論語》
不忍為之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下齊同。——《資治通鑒》
與其群下
詞性變化
◎ 下 xià
〈動〉
(1) 下來 [descend]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
下車引之。——《世說新語·方正》
下見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客馳下。——明· 魏禧《大鐵椎傳》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間去);下山;下樓;下凡(神話中,神仙降至人間稱“下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fall]
下,落也。——《爾雅》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氣炎熱);下雨;下雪;下雹子
(5) 離開 [get out]。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離開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猶下班);下餉(謂收工吃飯)
(6) 彎屈 [bow]
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之下。——《三國演義》
(7) 又如:下頭(低頭);下腰(彎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take off]
賓主下塵榻。——沈約《和謝宣城》
下擔捋髭須。——《樂府詩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門(店鋪卸下門板,謂開市)
(10) 放入;投入 [put in]。如:下采(下賭注);下埽(筑堤時,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釀(將熟黍米投入曲液中發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apply;use]。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體時念頌的祝告文)
(12) 完成;結束 [finish;end]。如:下架(典當期滿);下稍頭(結局;收場)
(13) 遞送 [send;deliver]。如:下插定(送訂婚禮物);下小茶(女子納受男家聘禮。又稱下茶,吃茶);下究(猶下達);下話(猶言傳話)
(14) 發表、宣告 [issue]
令初下。——《戰國策·齊策》
詔既下。——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諭旨將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詔;皇帝發布詔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戰書;下請帖
(16) 去;到 [go to]
便下襄陽。—— 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順江東下。——《資治通鑒》
水陸俱下
買舟而下。——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從北到南、從上游到下游、從城市到鄉下、從上層到基層。如:下番(到外國);下坂走丸(從山坡上滾下彈丸。比喻順勢無阻、敏捷而無停滯)
(18) 做飯 [cook]
等我里頭趕著給你老炸點兒鍋渣面筋,下點兒素面你吃。——《兒女英雄傳》
(19) 又如:下餃子;下面條;下湯圓
(20) 指某些動物生產;養;生 [lay]。如:下仔;下小豬;下一窩狗崽
(21) 從事棋類活動時,舉手著子 [play]。如:下著(本謂下棋落子)
(22) 奪得、攻取、占領或攻占 [capture]
皆下之。——《史記·陳涉世家》
樂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齊七十余城。——《三國演義》
(23) 又如:連下數城
(24) 歇宿;收留 [stay]
徐孺下 陳蕃之榻。—— 王勃《滕王閣序》
官人要下呵,俺這里有干凈店房。——《西廂記》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處(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go with]。如:下飯(配飯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飯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surrender]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國之可下?——《韓非子》
(28) 又如:下氣(說求饒的話);下腰(彎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謙讓 [modestly decline]
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三國志》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唐· 韓愈《師說》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顧(照顧;關照);下氣(恭敬順從)
(31) 安扎 [camp]
各依本方下營。——諸葛亮《兵要》
(32) 拍 [beat;clap]
撫尺一下。——《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薄暮下管鍵。——清· 方苞《獄中雜記》
◎ 下 xià
〈形〉
(1) 身分、地位低 [lower]
吾羞,不忍為之下。——《史記》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賤;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兒。元代稱仆役);下番(稱少數民族);下人(下屬)
(3) 幼小 [young]。如:上下(長幼;尊卑)
(4) 次序或時間在后 [latter;next]
上下同欲。——《孫子·謀攻》
下道齊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自王以下。——《史記·魏公子列傳》
上下頗驚。——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頭(后來;終了);下浣(下旬);下鄰(右邊的鄰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輩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inferior]。如:下節(節操低下,志向、抱負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舉考試或官吏考績列為下等)
◎ 下 xià
〈量〉
(1) 表示動作的次數。如:下子(表示動作次數);敲了幾下門;搖了幾下旗
(2) 表時間的單位,猶言點。如:下子(表示時間短暫)
常用詞組
下巴下巴頦兒下擺下班下半場下半旗下半晌下半天下半夜下輩下輩子下本兒下筆下邊,下邊兒下標下不來下不來臺下不為例下部下操下策下層下層林下場下場下場門下車下車伊始下沉下陳下襯下乘下程下處下船下垂下垂下唇下次下存下達下蛋下道,下道兒下道齊桓下等下地下地幔下第下店下調下跌下定義下毒下飯下方下房,下房兒下放下風下浮下綱下崗下工下工下工夫,下功夫下溝下關下官下跪下鍋下海下頜下黑兒下戶下級下家下嫁下賤下江下降下腳,下腳兒下腳下腳下腳貨下腳料下街下界下勁下九下九流下酒下課下口下苦下款下來下來下里巴人下力下吏下里下僚下列下劣下令下流下流下落下落下馬下馬看花下馬威下面下奶下女下品下聘下坡下鋪下棋下氣下氣下欠下竅下切下情下去下去下山下山下身下神下乘下士下世下世下手下手下首下書下水下水道下死勁下宿下榻下臺下堂下體下田下調下帖下同下頭下推下脫下文下問下午下洗下細下弦下限下陷下鄉下瀉下泄下心意下行下學下旬下咽下藥下野下夜下邑下意識下飲黃泉下游下余下愚下雨下獄下院下月下葬下賬下詔下政下中農下中天下種下逐客令下箸下裝下墜下子下作下作
下字的辭典解釋
低處、底部。與「上」相對。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猶水之就下。」
稱隸屬于人者、地位較低者。如:「部下」、「手下」、「屬下」、「名下」。《文選·曹冏·六代論》:「建置不久,則輕下慢上。」
內、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兩下相思不相見,知他相會是何年。」
在某個期間或時節。如:「目下」、「時下」、「年下」、「眼下」。《紅樓夢·第三一回》:「大節下怎么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
量詞。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紅樓夢·第四七回》:「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動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墜」、「順流而下」。《文選·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二》:「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攻克。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史記·卷八○·樂毅傳》:「齊城不下者,兩城耳。」《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可引得勝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藥」、「下調味料」、「下網捕魚」。
進入。如:「下水」、「下場比賽」。《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爺做著貴州的都督府,我是回來下場的。」
拆卸、除去。如:「下貨」。《儒林外史·第一六回》:「過三日再不出,叫人來摘門下瓦。」
離去、退場。如:「鞠躬下臺」、「你上場換他下來。」
結束工作或學習。如:「下課」、「下班」、「下工了」。
頒布、傳達。如:「下詔」、「下命令」。《漢書·卷四·文帝紀》:「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
投送。如:「下狀」、「下書」、「下帖」、「下戰書」。
從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筆如有神」。
往、到。如:「南下」、「下鄉視察」。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輕視。宋·蘇軾〈劉愷丁鴻孰賢論〉:「此范氏之所以賢鴻而下愷也。」
謙抑、謙讓。如:「禮賢下士」。《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
生、生產。如:「母雞下蛋」。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這里有干凈的店。」
做出某種說明、決定。如:「下定義」、「下結論」。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參加各種考試的人數不下二十萬人。」
形等級低。如:「下品」、「下策」、「下級」。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冊」、「下半年」。
身分微賤的。如:「下人」、「下吏」。
自謙之詞。如:「下官」、「下懷」、「下愚」。
副表示動作完成或結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礎」、「立下決心」。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恥下問」。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康熙字典解釋
下【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畫:3畫,部外筆畫:2畫
〔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
又賤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又《韻補》葉後五切,音戶。《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葉。《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第·古音考》與吳同。
又葉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丅【卷一】【丄部】
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古文二)??(下)二(上)。文四重七
說文解字注
(??)底也。底當作氐。廣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許氏解字多用轉注。轉注者、互訓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謂轉注。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廣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後人所綴。何者。許書無低字。日部昏下曰從氐省。氐者、下也。正與此下者氐也爲轉注。上、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對。今本氐篆解云至也。亦當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見許氏發揮轉注之恉。有好學深思者。當能心知其意也。從反??爲??。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字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爲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謂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駕二切。古音在第五部。
(丅)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