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知識的成語 (131個)

    101

    熔今鑄古

    成語拼音:
    róng jīn zhù gǔ
    成語解釋:
    熔:熔煉;鑄:澆鑄。指融會貫通古今
    成語出處:
    明·陳汝元《金蓮記·彈絲》:“那曾見熔今鑄古五車饒,冰繭花生玉粟嬌。”
    102

    融釋貫通

    成語拼音:
    róng shì guàn tōng
    成語解釋:
    把各方面的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成語出處:
    清 戴名世《〈讀易質疑〉序》:“世茍有通學古之士,潛心冥會,融釋貫通,其于程朱繼志述事,能補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103

    融液貫通

    成語拼音:
    róng yè guàn tōng
    成語解釋:
    猶融會貫通。把各方面的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成語出處:
    清 秦篤輝《平書 文藝下》:“殆于圣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液貫通,然后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范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稱為文。”
    104

    書讀五車

    成語拼音:
    shū dú wǔ chē
    成語解釋:
    形容讀書多、豐富。
    成語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105

    書呆子

    成語拼音:
    shū dāi zǐ
    成語解釋:
    指只讀書而缺乏實際的人
    成語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0回:“老夫素日常聽人說,讀書人每每讀到后來入了魔境,要變成‘書呆子’。”
    106

    食而不化

    成語拼音:
    shí ér bù huà
    成語解釋:
    吃了沒有消化。比喻對所學理解得不深不透,沒有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
    成語出處: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姑妄聽之六》:“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憒僻謬,貽害無窮。”
    107

    食古不化

    成語拼音:
    shí gǔ bù huà
    成語解釋:
    學了古代的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現代情況理解運用古代的文化
    成語出處:
    清 惲向《題自作畫冊》:“可見定欲為古人而食古不化,畫虎不成,刻舟求劍之類也。”
    108

    通達古今

    成語拼音:
    tōng dá gǔ jīn
    成語解釋:
    通:通曉;達:到達。通曉古代和現代的事物。形容淵博,見聞廣博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贊》:“唯孟軻、孫況、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此數公者,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
    109

    貪多務得

    成語拼音:
    tān duō wù dé
    成語解釋:
    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
    成語出處:
    唐 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110

    譚天說地

    成語拼音:
    tán tiān shuō dì
    成語解釋:
    指所談的內容極為廣泛。形容談論者廣博。
    成語出處:
    《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青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譚天說地,講論古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
    111

    通文達藝

    成語拼音:
    tōng wén dá yì
    成語解釋:
    多才多藝,淵博。
    成語出處:
    《西游補》第一回:“我們老和尚是個通文達藝之人,卻又慈悲太過。”
    112

    五谷不分

    成語拼音:
    wǔ gǔ bù fēn
    成語解釋: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113

    夏蟲疑冰

    成語拼音:
    xià chóng yí bīng
    成語解釋:
    比喻人囿于見聞,短淺。
    成語出處:
    語出《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114

    秀才造反

    成語拼音:
    xiù cái zào fǎn
    成語解釋:
    舊指分子對現實不滿;有所反抗、斗爭。比喻軟弱無力;難以成功。秀才:舊時一般儒生的泛稱;造反:反叛朝廷。
    成語出處: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115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成語拼音:
    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
    成語解釋:
    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難以成功。形容分子軟弱無力,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116

    虛而不淈

    成語拼音:
    xū ér bù gǔ
    成語解釋:
    虛:空;淈:枯竭。比喻越虛心求就會越淵博
    成語出處: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虛而不淈,動而愈出。”
    117

    學海無邊

    成語拼音:
    xué hǎi wú biān
    成語解釋:
    學海:;邊:邊際。學問的海洋無邊無際
    成語出處:
    118

    學際天人

    成語拼音:
    xué jì tiān rén
    成語解釋:
    天人:天道和人事。有關天道人事方面的都通曉。形容學問淵博
    成語出處:
    《舊唐書·馬懷素等傳論》:“劉、徐等五公,學際天人,才兼文史。”
    119

    學如穿井

    成語拼音:
    xué rú chuān jǐng
    成語解釋:
    穿:鑿通。求學如同鑿井。比喻在學習當中,學到的越深也就越難,因此為了獲得更深的學問,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成語出處: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學道當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難出。”
    120

    修學務早

    成語拼音:
    xiū xué wù zǎo
    成語解釋:
    修學:研習學問;務:必須。學習必須趁年少進行
    成語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勉學》:“蓋少則志一而難忘,長則神放易失,故修學務早。”
    * 關于知識的成語 形容知識的成語 描述知識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