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不事事的成語 (787個)

    421

    非通小可

    成語拼音:
    fēi tōng xiǎo kě
    成語解釋:
    非:;通:同“同”;小可:尋常,一般。指情況嚴重或情重要,能忽視
    成語出處:
    《永樂大典戲文·》:“這的是人命,非通小可。”
    422

    非同小可

    成語拼音:
    fēi tóng xiǎo kě
    成語解釋:
    小可:尋常;一般。同于一般的小。形容情重要或情況嚴重;可忽視。也指人的學問、本領同尋常。
    成語出處:
    元 關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關天關地,非同小可!”
    423

    防微杜漸

    成語拼音:
    fáng wēi dù jiàn
    成語解釋:
    防:提防;防止;微:微小;指物的苗頭;杜:杜絕;堵塞;漸:物的起始、發展。在錯誤、壞良風氣等剛剛露苗頭時就加以制止;使其發展。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424

    福無雙至

    成語拼音:
    fú wú shuāng zhì
    成語解釋:
    雙:成雙地;至:到來。幸運的會接連而來。
    成語出處:
    漢 劉向《說苑 權謀》:“此所謂福重至,禍必重來者也。”
    425

    反邪歸正

    成語拼音:
    fǎn xié guī zhèng
    成語解釋:
    邪:正當,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再做壞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將軍反邪歸正,與宋某同滅田虎,回朝報奏朝廷,自當錄用。”
    426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成語拼音:
    fāng yǐ lèi jù,wù yǐ qún fēn
    成語解釋: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物因種類同而區分開。后指人或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成語出處:
    《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427

    方圓殊趣

    成語拼音:
    fāng yuán shū qù
    成語解釋:
    殊趣:同的意趣。因方圓形狀各異,意趣大相徑庭。比喻人或物各異,其意趣或特征也各相同
    成語出處:
    《宋書·禮志一》:“今者見生,或年在捍格,方圓殊趣,宜聽其去就,各從所安。”
    428

    匪夷所思

    成語拼音:
    fěi yí suǒ sī
    成語解釋:
    匪;即“非”;是;夷:通“彝”;法度、常規;引申為尋常的;一般的。是根據常理所想象出來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情等離奇;超出尋常。
    成語出處:
    《周易 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429

    風雨無阻

    成語拼音:
    fēng yǔ wú zǔ
    成語解釋:
    受刮風下雨的阻礙。指預先約好的情,一定按期進行。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黃秀才徼靈玉馬墜》:“黃秀才從陸路短船,風雨無阻,所以趕著了。”
    430

    浮言虛論

    成語拼音:
    fú yán xū lùn
    成語解釋:
    浮言:沒有實根據的話。浮泛切實際的言談論調
    成語出處:
    宋·葉適《制科》:“當制舉之盛時,置學立師,以法相授,浮言虛論,披抉窮。”
    431

    肥皂泡

    成語拼音:
    féi zào pāo
    成語解釋:
    指肥皂水吹起的氣泡。比喻一觸即破的物或經起推敲的東西
    成語出處:
    錢鐘書《圍城》:“承那王主任筆下吹噓,自己也被吹成一個大肥皂泡,未破時五光十色,經起人一搠就知去向。”
    432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成語拼音: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mò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
    成語解釋:
    比喻要多管閑
    成語出處:
    魯迅《經驗》:“然而也有經過許多人經驗之后,倒給了后人壞影響的,如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便是其一。”
    433

    由己

    成語拼音:
    gài bù yóu jǐ
    成語解釋:
    蓋:承上文申說理由和原因;由:聽命,順從。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謝金吾》:“上命差遣,蓋由己。”
    434

    改惡從善

    成語拼音:
    gǎi è cóng shàn
    成語解釋:
    改去壞的、錯誤的;向好的、正確的方向轉化。指做壞;重新做人。表示壞人或罪犯經過教育改造;有了明顯的悔改表現。
    成語出處: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明則動,動則變。”漢 鄭玄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
    435

    公公道道

    成語拼音:
    gōng gōng dào dào
    成語解釋:
    倚的、公平合理的
    成語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咱們今兒可要公公道道的貼一爐子燒餅,要有一個充正經的人。”
    436

    耿耿于懷

    成語拼音:
    gěng gěng yú huái
    成語解釋:
    耿耿;形容有心。老是放在心里;能忘懷。形容有無法排遣的心
    成語出處:
    宋 文天祥《賀前人正》:“心繞賀星,遙指于軫中,拳拳公壽,雪立于門外,耿耿于懷。”
    437

    耿耿在懷

    成語拼音:
    gěng gěng zài huái
    成語解釋:
    耿耿:形容有心;懷:心懷。老放在心里,能忘懷,牽縈回繞
    成語出處:
    郭沫若《題畫記》:“在日本時我也曾替他題過畫,當時是更加沒有把握,記得有一張《瞿塘圖》,我題的特別拙劣,至今猶耿耿在懷。”
    438

    耿耿在心

    成語拼音:
    gěng gěng zài xīn
    成語解釋:
    耿耿:形容有心。指心牽縈回繞,能釋懷
    成語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0回:“當初我在苗家寨曾遇夜行之人,至今耿耿在心。”
    439

    割雞焉用牛刀

    成語拼音: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成語解釋: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情用著花大氣力。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440

    更仆難數

    成語拼音:
    gēng pú nán shǔ
    成語解釋: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后形容人或物很多,數也數過來。
    成語出處: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遽數之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關于不事事的成語 形容不事事的成語 描述不事事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