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而退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是兩個比較大的國家,它們為了爭奪霸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戰爭。鄭國是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它有時依附晉國,有時又不得不依附楚國。公元前597年,鄭國投靠了晉國。不久,楚王領兵攻打鄭國,將鄭國都城圍困了17天,鄭國招架不住,和楚國講和,降服了楚國。晉國聽說楚國進攻鄭國,于是派荀林父、士會、那克、先瑯、趙朔、蔡書等人領兵前往救援。晉國大軍到達黃河邊時,聽說楚國已經與鄭國講和,訂立了盟約。晉軍內部產生了分歧,以中軍副帥先彀為首的一批人想要繼續前進,與楚軍大戰一場;以中軍主帥
知難而退的解釋
- 成語名稱:
- 知難而退
- 成語拼音:
- zhī nán ér tuì
- 成語解釋:
- 知道困難就退卻下來。
- 典故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
- 成語例句:
- 尤其是因為在那一級里有三、四個“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員不得不知難而退。(鄒韜奮《經歷 新飯碗問題》)
- 知難而退的詳細解釋
* 知難而退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是兩個比較大的國家,它們為了爭奪霸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戰爭。鄭國是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它有時依附晉國,有時又不得不依附楚國。公元前597年,鄭國投靠了晉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