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易錯成語 (442個)
-
121
滄海遺珠
- 成語拼音:
- cāng hǎi yí zhū
- 成語解釋:
-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遺漏。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 成語出處:
- 《新唐書 狄仁杰傳》:“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
122
曾幾何時
- 成語拼音:
- céng jǐ hé shí
- 成語解釋:
- 曾:曾經;幾何:多少;時:時間。才過了多少時間。指時間過去沒有多久。
- 成語出處:
- 宋 趙彥端《介庵詞 新荷葉》詞:“回首分攜,光風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
-
123
草菅人命
- 成語拼音:
- cǎo jiān rén mìng
- 成語解釋:
- 菅:一種多年生的茅草;泛指野草、雜草。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樣輕賤;隨意加以摧殘。指反動統治者濫施淫威;任意殘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
- 成語出處: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
-
124
出類拔萃
- 成語拼音:
- chū lèi bá cuì
- 成語解釋:
- 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類;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
125
側目而視
- 成語拼音:
- cè mù ér shì
- 成語解釋:
- 側目:斜著眼睛;視:看。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謹畏懼或憤怒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126
魑魅魍魎
- 成語拼音:
- chī mèi wǎng liǎng
- 成語解釋:
- 魑魅:也作“螭魅”;古代傳說中山里湖沼里的鬼怪妖精;魍魎:亦作“罔兩”;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指害人的鬼怪。后用來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原作“魑魅罔兩”。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
127
春秋筆法
- 成語拼音:
- chūn qiū bǐ fá
- 成語解釋:
- 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
- 成語出處:
- 宋 俞文豹《吹劍錄》:“蓋純用《春秋》筆法也。”
-
128
出奇制勝
- 成語拼音:
- chū qí zhì shèng
- 成語解釋:
- 奇:奇兵;計;制勝:奪取勝利。①原指作戰時運用奇兵或奇計;出敵人不意;制服敵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辦法獲勝。
- 成語出處:
- 唐 陸贄《論替換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廝養賤品,因時擾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堅殪敵之雄,出奇制勝之略。”
-
129
蠶食鯨吞
- 成語拼音:
- cán shí jīng tūn
- 成語解釋:
- 食:吃;吞:整個兒咽下去。像蠶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來;或像鯨魚吃食一樣大口大口吞。比喻強國用逐步侵占或一舉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國領土。
- 成語出處: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六》:“汝先遺二孤侄,汝蠶食鯨吞,幾無余瀝。”
-
130
椎心泣血
- 成語拼音:
- chuí xīn qì xuě
- 成語解釋:
- 椎心:捶胸脯;泣血:因哭泣眼睛紅腫得像流出血似的。用拳頭捶打著胸脯;眼睛因哭泣而紅腫;像要流出血一樣。形容極度悲慟。
- 成語出處:
- 漢 李陵《答蘇武書》:“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
131
城下之盟
- 成語拼音: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成語解釋:
- 盟:盟約;和約。因強敵兵臨城下而被迫簽訂的屈辱性和約。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
132
陳言務去
- 成語拼音:
- chén yán wù qù
- 成語解釋:
- 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務必要去掉陳舊的言辭
- 成語出處: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133
處之泰然
- 成語拼音:
- chǔ zhī tài rán
- 成語解釋:
- 處:處理;對待;之:代詞。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定。也指對事情無動于衷。也作“泰然處之”。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
134
德薄才疏
- 成語拼音:
- dé bó cái shū
- 成語解釋:
- 薄:淺;疏:空虛。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謙辭。
- 成語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當此位!若得居末,尚自過分。
-
135
對簿公堂
- 成語拼音:
- duì bù gōng táng
- 成語解釋:
- 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 成語出處:
- 《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
136
獨步天下
- 成語拼音:
- dú bù tiān xià
- 成語解釋:
- 獨步:獨一無二,特別突出。超群出眾,無人可比。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戴良》:“我若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
-
137
雕蟲小技
- 成語拼音:
- diāo chóng xiǎo jì
- 成語解釋:
- 雕:刻;蟲:鳥蟲書。我國古代的一種字體;西漢時學童所學的一門功課。雕刻鳥蟲書的小技巧。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 成語出處:
- 《隋書 李德林傳》:“雕蟲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輩。”
-
138
大動干戈
- 成語拼音:
- dà dòng gān gē
- 成語解釋:
-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原指進行戰爭。現多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
139
咄咄怪事
- 成語拼音:
- duō duō guài shì
- 成語解釋:
- 咄咄:表示驚訝的聲音。使人驚訝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140
大放厥詞
- 成語拼音:
- dà fàng jué cí
- 成語解釋:
- 厥:其;他的。原指極力鋪陳辭藻。現含貶義;指人夸夸其談大發議論;而且言不中肯。有時也指胡說八道。
- 成語出處: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蘇東坡詩》:“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 高考常考易錯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