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易錯成語 (442個)
-
101
笨鳥先飛
- 成語拼音:
- bèn niǎo xiān fēi
- 成語解釋:
- 笨拙的鳥先飛起來;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害怕落到別人后面;比別人先著手做事。也作“夯鳥先飛”。
- 成語出處:
- 元 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后,你這等坌(笨)鳥先飛。”
-
102
畢其功于一役
- 成語拼音:
- 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
- 成語解釋:
- 把應該分成幾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成語出處:
- 孫中山《發刊詞》:“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
103
不情之請
- 成語拼音:
- bù qíng zhī qǐng
- 成語解釋:
- 不合情理的請求(稱自己提出請求時的客氣話)。
- 成語出處: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二》:“不情之請,惟君圖之。”
-
104
步人后塵
- 成語拼音:
- bù rén hòu chén
- 成語解釋:
- 步:踏;踩;后塵:走路時后面揚起的塵土。踩著人家腳印走。比喻追隨;沿襲別人。
- 成語出處:
- 清 梁章鉅《歸田瑣記 北東園日記詩》:“某當竭盡綿力,以步諸君子后塵,斷不肯置身事外也。”
-
105
避讓賢路
- 成語拼音:
- bì ràng xián lù
- 成語解釋:
- 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106
不容置喙
- 成語拼音:
- bù róng zhì huì
- 成語解釋:
- 置:安放;喙:嘴。不許在一旁插嘴。
- 成語出處:
- 孫力《都市風流》第20章:“他想推掉沈萍的邀請,但沈萍的口氣不容置喙。”
-
107
遍體鱗傷
- 成語拼音:
- biàn tǐ lín shāng
- 成語解釋:
- 遍:普遍;全面;鱗:魚鱗。全身受傷;傷痕 像魚鱗一樣密。形容傷勢很重。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痛史》第六回:“打的遍體鱗傷,著實走不動了。”
-
108
暴殄天物
- 成語拼音:
- bào tiǎn tiān wù
- 成語解釋:
- 暴:殘害;殄:滅絕;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萬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 成語出處:
- 《尚書 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109
別無長物
- 成語拼音:
- bié wú cháng wù
- 成語解釋:
- 長物:多余的東西。再也沒有別的多余的東西。形容因貧困而空無所有或因節儉而東西極少。也作“身無長物”、“一無長物”。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
110
不為已甚
- 成語拼音:
- bù wéi yǐ shèn
- 成語解釋:
- 已甚:過分。不做過分的事,要適可而止。多指對人的譴責或處罰要適可而止
- 成語出處: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猶太也。楊氏曰:‘言圣人所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
111
不修邊幅
- 成語拼音:
- bù xiū biān fú
- 成語解釋:
- 修:修飾;邊幅:本指布帛的邊緣;借指人的儀表、衣著、生活作風。比喻不注意衣著、儀容的整飾。常指不拘小節;生活懶散。
- 成語出處: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序致》:“肆欲輕言,不修邊幅。”
-
112
不肖子孫
- 成語拼音:
- bù xiào zǐ sūn
- 成語解釋:
- 不肖:不像。不像祖宗、父輩的賢良子孫。指品行不好;不能繼承先輩事業和遺志的沒有出息的子孫。
- 成語出處:
- 宋 邵雍《盛衰吟》:“克肖子孫,振起家門;不肖子孫,破敗家門。”
-
113
不一而足
- 成語拼音:
- bù yī ér zú
- 成語解釋:
- 足:充足;足夠。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后指同類的事物或現象很多;反復出現;不能一一列舉。
- 成語出處:
- 《公羊傳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
114
不以為意
- 成語拼音:
- bù yǐ wéi yì
- 成語解釋:
-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對人、對事抱輕視態度。
- 成語出處:
-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
-
115
不虞之譽
- 成語拼音:
- bù yú zhī yù
- 成語解釋:
- 虞:料想;譽:稱贊。沒有意料到的贊揚。
- 成語出處: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
116
不足掛齒
- 成語拼音:
- bù zú guà chǐ
- 成語解釋:
- 不足:不值得;掛齒:說起;提到;掛在口上。不值得在口頭上一提。用于對人表示輕蔑;也用于對己表示自謙。也作“不足齒數”。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叔孫通傳》:“此皆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
117
敝帚千金
- 成語拼音:
- bì zhǒu qiān jīn
- 成語解釋:
- 敝:破舊;敝帚:破舊的掃帚。自己的破掃帚;卻看成價值千金的寶貝。比喻自己的東西即使不好;也十分愛惜。
- 成語出處:
- 漢 劉珍《東觀漢記 光武帝紀》:“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
118
敝帚自珍
- 成語拼音:
- bì zhǒu zì zhēn
- 成語解釋:
- 敝:破的;壞了;珍:愛惜。把自己家的破掃帚看成價值千金的寶貝;很愛惜。比喻東西雖差;自己卻非常珍惜。
- 成語出處:
- 宋 陸游《秋思》:“遺簪見取終安用,弊帚雖微亦自珍。”
-
119
嘗鼎一臠
- 成語拼音:
- cháng dǐng yī luán
- 成語解釋:
-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臠:切成塊的肉。嘗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個鼎里的肉味。
- 成語出處: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
120
蟾宮折桂
- 成語拼音:
- chán gōng zhé guì
- 成語解釋:
- 蟾宮: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 成語出處:
- 《晉書 郤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舉賢良封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高考常考易錯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