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讀音和出處
- 置
- 之
- 死
- 地
- 而
- 后
- 生
- 成語名稱: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 成語解釋:
-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成語例句:
- 《北史·劉武傳》:“軍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復句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 結構類型:
- 復句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英文翻譯:
- Stay dead and survive
- 成語故事: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置之死地而后生”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七字成語 復句式成語 高中生成語 人物品質的成語 勇敢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作戰 軍隊 布置 退卻 戰死 境地 兵士 就會 奮勇前進 殺敵 取勝 比喻 斷絕 退路 就能 下決心 取得成功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單字解釋
【置】:1.擱;放:安置。擱置。漠然置之。置之不理。置諸腦后。2.設立;布置:裝置。設置。3.購置:添置。置一些用具。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對):死亡。死人。這棵樹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顧生命;拼死:死戰。死守。3.至死,表示堅決:死不認輸。死也不松手。4.表示達到極點:笑死人。高興死了。死頑固。5.不可調和的:死敵。死對頭。6.固定;死板;不活動:死腦筋。死心眼。死規矩。死水。開會的時間要定死。7.不能通過:死胡同。死路一條。把漏洞堵死。
【地】:[dì]1.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個區域:地區。此地。6.建筑材料鋪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間或區域的部位:地點。目的地。8.人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易地以處。9.表示思想或行動的某種活動領域:見地。境地。心地。10.底子:質地。[de]結構助詞,用在詞或詞組之后表示修飾后面的謂語:慢慢地走。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后】:1.方位詞。在背面的(指空間,跟“前”相對):后門。村前村后。2.方位詞。未來的;較晚的(指時間,跟“前、先”相對):后天。日后。后輩。先來后到。3.方位詞。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對):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孫等:無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稱君主:商之先后。7.姓。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優生優育。生于北京。2.生長: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對):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計:謀生。營生。5.生命:喪生。舍生取義。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龍活虎。8.產生;發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燒:生火。生爐子。10.姓。11.果實沒有成熟(跟“熟”相對,下12.—13.同):生柿子。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沒有煮過或煮得不夠的:夾生飯。生吃瓜果要洗凈。15.沒有進一步加工或煉過的:生石膏。生鐵。16.生疏:生人。生字。認生。剛到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強:生湊(勉強湊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數表示感情、感覺的詞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詞后綴:醫生。20.某些副詞的后綴,如“好生、怎生”等。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近義詞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相關成語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快
置之死地而后已
置之死地
耳后生風
后生可畏
后生晚學
后生小子
死地求生
小子后生
置于死地
蓋地而來
畫地而趨
崛地而起
蟯蛔之死
席地而坐
易地而處
擇地而蹈
之死不渝
之死靡二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關聯成語
置字的成語
之字的成語
死字的成語
地字的成語
而字的成語
后字的成語
生字的成語
置開頭的成語
之開頭的成語
死開頭的成語
地開頭的成語
而開頭的成語
后開頭的成語
生開頭的成語
zhi的成語
zhi的成語
si的成語
di的成語
er的成語
hou的成語
sheng的成語
zzsdehs的成語
“置之死地而后生”造句
過去那種視競爭者為敵人,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已不再奏效,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如同出于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條上的生物種群,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賴,在高度警惕的同時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在田耕大聲疾呼,決心背水一戰,力促華鋼"置之死地而后生"。
為了體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更為了展示向地產老大們叫板的勇氣。
畢竟遼小虎如今處境險惡,球員們都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遼寧隊才可能決堤逢生。
藺相如可以說是存在主義的先驅,他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是勇更是智慧的表現。
因此,不論彭海的競選演說如何精彩動人,一個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一個不自覺自愿守法的人,我們很難期望他能在艱苦的環境中作出什么驕人的業績。
軍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然而,此役面對實力并不強的四川隊,青島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博出一片新田地。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大疫之年,許多被感染者來到虱癬園,希望變成不死生物活下去。
從這個角度看,"沙丁魚"們要感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谷歌"鯰魚",是它帶來了生死之間的激勵和競爭!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語解釋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