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唐代詩人大全

    [唐代] 張惟儉 張惟儉簡介與生平

    張惟儉,宣城當涂人,大歷六年進士第,官和州刺史。詩一首。

    [唐代] 柳郴 柳郴簡介與生平

    柳郴(一作郯),唐大歷間進士。集一卷,今存詩二首。

    [唐代] 王良士 王良士簡介與生平

    王良士,貞元進士。為西川劉辟幕僚,辟敗,應坐,高崇文宥之。

    [唐代] 張希復 張希復簡介與生平

    張希復(生卒年不詳),唐人張薦之子,字善繼,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一作鎮州常山(今河北正定)人。登進士第。武宗會昌三年(八四三),與段成式同官于秘書省。后官河南府士曹、集賢校理學士、員外郎。事跡據《樊川文集》卷七《牛公墓志銘并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舊唐書》卷一四九《張薦傳》、《太平廣記》卷一八二《許道敏》。

    [唐代] 邵楚萇 邵楚萇簡介與生平

    邵楚萇,字待倫,閩縣“邵岐”鄉(今福州倉山區城門鎮“紹岐”村人)。唐寶應元年(762年)生。貞元十五年(799年),以《信及豚魚賦》、《行不山徑詩》等題成進士。當時的侍中馬燧建“木香亭”,極盡奢華。邵楚萇很反感,寫詩《題馬侍中燧木香亭》諷刺。唐會昌六年(846年),楚萇病逝,年85歲,葬瑞跡寺旁(在今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林浦下董村)。

    [唐代] 劉損 劉損簡介與生平

    劉損,字子騫,沛郡蕭人,劉粹族弟,衛將軍劉毅從父弟也。

    [唐代] 賈棱 賈棱簡介與生平

    賈棱,長樂(今河北冀縣)人。字號及生卒年不詳。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壬申科狀元及第。本科進士二十三人。其中有韓愈、歐陽詹、崔群、庾承宣等,皆當時才子,人稱"龍虎榜"。考官:兵部侍郎陸贄。試題為《明水賦》和《御溝新柳詩》。賈稜中狀元后入仕,官至大理評事。喜詩文。《全唐文》存其《明水賦》一篇。《全唐詩》存其《御溝新柳詩》一首。

    [唐代] 曇域 曇域簡介與生平

    [五代·前蜀]僧。前蜀人。貫休弟子,申天師門人。工小篆,學李陽冰。又善草書,得張旭筆意,與僧曉高并稱。《十國春秋、書史會要》

    [唐代] 李播 李播簡介與生平

    中唐詩人李播(字子烈,789~?)當時詩名甚著,白居易稱頌他“動筆詩傳鮑謝風”(《寄李蘄州》),但其人之詩傳世者甚少,《全唐詩》卷四九一僅錄存其《見志》詩一首,又《全唐詩》卷七七三有署名李播的一首五絕《見美人聞琴不聽》。白居易在自己的《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一詩中引用過李十九播《悼故妓》中的兩句:“直應人世無風月,始是心中忘卻時”。

    [唐代] 李訥 李訥簡介與生平

    李訥,唐代官吏。字敦止,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人。進士及第。累升為浙東觀察使。性急躁,不以禮待士,被屬下所逐,貶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后征召為河南尹。當時,境內洛水暴漲。他于旅途中不理而去,致使民房被洪水沖毀甚多,受時人批評。曾先后三次任華州(治所在今陜西華縣)刺史,又任兵部尚書,卒于太子太傅。

    牛僧孺頭像 [唐代] 牛僧孺 牛僧孺簡介與生平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生于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集五卷,今存詩四首。貞元進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等共同抨擊時政,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時出任武昌軍節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成為牛(僧孺)、李(德裕)之爭中牛派首領人物。武宗時,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為相,牛被貶任循州長史。宣宗時召還,不久病卒。

    [唐代] 周仲美 周仲美簡介與生平

    周仲美,成都人,適李氏。詩一首。

    [唐代] 庾光先 庾光先簡介與生平

    庾光先,新野人。官至吏部侍郎。嘗陷安祿山,不受偽署。

    [唐代] 張眾甫 張眾甫簡介與生平

    [唐](約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子初,清河人。(唐才子傳云:京口人。此從全唐詩)生卒年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歷元年前后在世。官河南壽安縣尉。罷秩喬居云陽。后拜監察御史,為淮甯軍從事。(唐才子傳云:“隱居不務進取,與皇甫御史友善,……時官亦有徵辟者,守死善道,卒不就”,與此似為截然二人。此從全唐詩)眾甫詩多為五言,傳世甚少。

    [唐代] 崔邠 崔邠簡介與生平

    崔邠(754—815),字處仁,清河武城人。祖佶,父陲,官卑。邠少舉進士,又登賢良方正科。貞元中授渭南尉。遷拾遺、補闕。常疏論裴延齡,為時所知。以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至中書舍人,凡七年。又權知吏部選事。明年,為禮部侍郎,轉吏部侍郎,賜以金紫。邠溫裕沉密,尤敦清儉。上亦器重之。裴垍將引為相,病難于承答,事竟寢。兄弟同時奉朝請者四人,頗以孝敬怡睦聞。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書銓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閱《四部樂》于署,觀者縱焉。邠自私第去帽,親導母輿,公卿逢者回騎避之,衢路以為榮。居母憂,歲余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時年六十二。贈吏部尚書,謚曰文簡。

    [唐代] 李茂復 李茂復簡介與生平

    字里世次不詳。初為會府從事,晚年官至泗州刺史。事跡見《詩話總龜》卷二三引《南部新書》。《全唐詩》存詩2首。

    [唐代] 令狐挺 令狐挺簡介與生平

    令狐挺(991一1058),字憲周,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北宋大臣。仁宗天圣五年(1027)進士,初仕吉州軍事推官,遷荊南府節度掌書記,藍鄂州茶場。擢通判延州,知彭州,改提點兩浙路刑獄公事,后又知秀州、單州。嘉祐三年卒,年六十七。事見《西臺集》卷一二《令狐公墓志銘》。

    義凈頭像 [唐代] 義凈 義凈簡介與生平

    (635~713)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一說齊州(山東歷城)人,俗姓張。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穎慧,遍訪名德,博覽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顯、玄奘之西游,二十歲受具足戒。于咸亨二年(671)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蘇門答臘巴鄰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祇園精舍等佛教圣跡后,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后又至蘇門答臘游學七年。歷游三十余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其后參與華嚴經之新譯,與戒律、唯識、密教等書籍之漢譯工作。自圣歷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歷時十二年,譯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傳有部毗奈耶等之諸律大多出自其手,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師于譯述之余,亦常以律范教授后學,盛傳京洛。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并首傳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備載印度南海諸國僧人之生活、風俗、習慣等,系了解當時印度之重要資料。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壽七十九。建塔于洛陽龍門。

    [唐代] 韓思彥 韓思彥簡介與生平

    韓思彥,與賀遂亮同官御史,高宗時,待詔弘文館。上元中卒。詩一首。

    [唐代] 常雅 常雅簡介與生平

    姓名:常雅,朝代:唐末五代,詩人籍貫:福建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