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大全
劉得仁(約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時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開成中前后在世。相傳他是公主之子。長慶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詩名。自開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貴戚皆擢顯位,獨得仁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得仁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唐]字承烈,瑯琊(今山東臨沂)人,遷江都(今江蘇揚州)。修禮子。少貧嗜學,工草隸,客居僧坊,寫書取庸自給,凡三十年。庸足給一月,即止不取贏。武后(六八四―七o四)召擢太子文學,累進秘書少監。紹宗雅修飾,當時公卿莫不慕悅其風。中年小真書,體象尤異,行草及章草次于真。自謂:“褚雖已過,陸猶未及。”畫師于殷仲容,畫跡與仲容相類。 《歷代名畫記》、《唐書本傳》、《圖繪寶鑒》、《述書賦注》、《書斷》
[唐]字周重。憲宗(八o五―八二o)時為御史中丞,文宗(八二七―八四o)時為華州刺史。工書,沈傳師所撰唐蒙泉詩,為其所書。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御史中丞宇文邈之子。憲宗元和六年(811)與李公佐會于漢南。
常達,是陜州陜縣人,在隋朝做官任鷹擊郎將。曾經跟隨高祖(李淵)征戰,與宋老生一起在霍邑作戰,戰敗后自己隱藏起來,高祖以為他戰死了,過了很久他卻回來了。高祖十分高興,任命他作統軍,拜授隴州刺史。當時薛舉勢力很強盛,常達擊敗薛舉的兒子薛仁杲,斬首一千級。薛舉派仵士政詐降,常達沒有懷疑,優待仵士政一行。仵士政伺機劫持了常達,連同他的部下二千人一起帶走了。薛舉指著他自己的妻子對常達說:認識皇后嗎?“常達回答說:”那個脖子上長瘤的老太婆,有什么可稱道的呢?“薛舉的奴仆張貴又說:”還認識我嗎?“常達瞪著眼睛說:”你就是個奴才而已。“張貴氣氛,舉起笏板擊打常達的臉,常達沒有被嚇住,也拔刀追趕他,趙弘安保護他,才免于一死。等到薛仁杲被平定后,高祖召見他,慰勞他說:”你的忠節,只有在古人中才能找到。接著抓來仵士政并殺了他,賞給常達三百段布帛。又封他為隴州刺史,死了。
鄭繇,鄭州滎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嗣圣元年登進士第。開元初累轉右拾遺,遷監察御史。六至八年,為岐王長史。十七年,自陳州刺史轉湖州刺史。十八年前后,遷博州刺史。其間曾任金部郎中。工五言詩,所作詩,當時以為絕唱。《全唐詩》卷一一○錄其詩二首。《全唐文》卷三二八錄其賦一篇。生平事跡散見《舊唐書》卷九五《惠文太子傳》、《唐詩紀事》卷一五、《唐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五、《嘉泰吳興志》卷一四。
王正己(一一一九~一一九六),字正之,號酌古居士,鄞(今浙江寧波)人。歷豐城縣主簿,婺州司法參軍。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江陰軍、饒州,以事罷。起知湖州。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兼提舉鹽事(《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八之一四)。十四年,由淮南東路轉運判官除直寶文閣(同上書職官六二之二六),秘閣修撰。出為兩浙西路提點刑獄。以疾,主管武夷山沖祐觀。寧宗慶元二年卒,年七十八。有《酌古堂集》,已佚。事見《玫媿集》卷九九《朝議大夫秘閣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銘》。
盧貞,唐代詩人。字子蒙,生卒年不詳。《全唐詩》卷四六三有盧貞小傳云:“盧貞,字子蒙。官河南尹。開成中,為大理卿,終福建觀察使。詩二首。”所錄二首詩為:《和白尚書賦永豐柳》、《和劉夢得歲夜懷友》。《全唐詩》所收二詩及盧貞事跡見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四九。
郡望滎陽(今屬河南)。約代宗、德宗時人,成武尉鄭昂之子。曾應進士試。歷官監察御史、金鄉丞。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上》、《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卷三。《全唐詩》存詩1首。
張抃(?-757)孝昌(今孝感)人。唐朝將領。為張巡屬下裨將。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叛變,張抃從真源令張巡守雍丘。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部將尹子奇攻雎陽,張抃又隨張巡協守該城。旋奉命突圍至彭城,向許叔冀求援,許叔冀不應。轉回雎陽途中,路遇突圍而出的南霽云等30人,同至臨淮,向賀蘭進明告急。賀蘭進明亦不欲發兵,但想留下南、張等人,特以酒樂招待。南、張抽刀各斷一指,不食而去,復沖破重圍返回雎陽。及城陷,張抃與張巡、南霽云等均不屈而死。
魏萬,嘗居王屋山,號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顥,是盛唐詩人李頎的晚輩朋友。上元初登第。初遇李白于廣陵,白曰:"爾后必著大名于天下。"因盡出其文,命集之。其還王屋山也,白為之序,稱其愛文好古。
陸翱,唐詩人。字楚臣,吳縣(今蘇州)人。陸涓之孫,宰相陸希聲父,翱少貧素,進士及第后,往游幕府,然終未受辟,無所成而卒。其所作賦鸚鵡、早鶯、柳絮、燕子等詩,當時即播于人口。南唐劉崇遠謂其詩雖“不甚高,而才調宛麗”,“題品物類亦綺美”(《金華子》)。《全唐詩》錄存其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