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大全
韋蟾 [唐](公元?年至八七三年左右)字隱珪,下杜(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人。大中七年登進士及第,辟徐商襄陽掌書記。咸通中,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為鄂岳觀察使。咸通末,終尚書左丞。其在襄陽與徐商等唱和詩編為《漢上題襟集》,已佚。《生平事跡見《翰苑群書》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舊唐書》卷一八九、《唐詩紀事》卷五八。蟾所作詩,《全唐詩》今存十首。
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玄宗開元間任臨清尉,干練有才,曾義釋被誣系之囚。與岑參為詩友。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一、《封氏聞見記》卷九、《岑嘉州集》卷一。《全唐詩》存詩1首。
蘇颋(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左仆射蘇瑰之子。蘇颋進士出身,歷任烏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參軍、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爵許國公,后與宋璟一同拜相,擔任同平章事。蘇颋是初盛唐之交時著名文士,與燕國公張說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他任相四年,以禮部尚書罷相,后出任益州長史。727年(開元十五年),蘇颋病逝,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謚文憲。
扈載,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字仲熙。生于五代后 梁龍德二年(922),卒于五代后周顯德四年(957)。五代后周 廣順二年(952)狀元。授職校書郎,值史館。后遷監察御史。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征,未就,人稱征君。清兵入關后,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后,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qí)、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響。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并與王陽明、黃梨洲、嚴子陵稱為余姚四先賢。
韋道遜,京兆杜陵人。曾祖肅,隨劉義真渡江。祖崇,自宋入魏,寓居河南洛陽,官至華山太守。道遜與兄道密、道建、道儒并早以文學知名。道遜,武平初尚書左中兵,加通直散騎侍郎,入館,加通直常侍。《全唐詩》收《晚春宴》詩1首,列為世次爵里無考作者。按韋道遜,《北齊書》卷四五有傳,為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寓居河南洛陽。早以文學知名。北齊后主武平初任尚書左中兵,加通直散騎侍郎。入館,加通直常侍。卒年不詳。《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孫處玄,唐時人,長安中征為左拾遺。很擅長寫作文章,嘗恨天下無書以廣新聞。神龍初,功臣桓彥范等用事,處玄遺彥范書,論時事得失,彥范最終沒有采納,于是去官還鄉里。以病卒。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高適北游薊門,曾拜訪王昌齡、郭密之,留詩去。天寶八年(749)任諸暨令,建義津橋,筑放生湖,溉田2000余頃,便利百姓。事跡見阮元《兩浙金石志》卷二。郭詩刻在浙江青田縣石門洞磨崖上,其詩“古淡近選體”(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一五)。《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收詩1首。
苗發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 唐代詩人。字、號、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年間前后在世,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工詩。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劉濟(757年-810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鎮割據時期任盧龍節度使,忠于朝廷。父親劉怦,原為盧龍節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軍使,因忠勇義烈,深受軍心,頗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盧龍節度副大使、管內營田觀察、押奚契丹、經略盧龍軍使。朱滔死后,傳位于劉怦,貞元元年九月,劉怦病死,被朝廷追贈為兵部尚書,軍中擁立劉濟繼位,任盧龍節度使。有該人物文獻《劉濟傳》。
[唐](約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字不詳,閩中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嘗于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游長沙,獲一女奴,惑之幾死。工詩,與周樸齊名。為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又著詩人主客圖,并傳于世。
盧宗回,生卒年不詳。字望淵,南海(今廣東廣州)人。少時讀書廢寢忘食,善學不倦,同舍生見其所作,嫉之,假他事毆辱。宗回遜謝,恬不與較,由是為鄉黨所重。登元和十年(815年)進士第,官終集賢校理。以父疾歸,卒。事跡散見《唐詩紀事》卷四八、《廣東通志》(《四庫全書》本)卷四四。《全唐詩》存詩1首。
唐泉州莆田人,字延封。幼好學,弱冠能文。僖宗光啟三年進士。釋褐京兆府參軍,后歸閩。王潮兄弟入閩,辟為從事,授大理評事、監察御史,遷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所著表記奏牘凡三百篇。事跡見《南部新書》卷戊。《全唐詩》存斷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