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唐](約公元七九九年前后在世)字不詳,睦州人。(全唐詩云:河南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前后在世。少與皇甫湜同學。性高疏,詞調怪澀。盧仝以為同志,與之訂交。興元元年,(公元七八四年)進士第二人及第。后不知所終。異詩作風與盧仝同,有集《唐才子傳》傳世。

鄭顥,字奉正,唐朝的滎陽(今河南鄭州境內)人。后落籍河清(今河南孟津)生年不詳,卒于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鄭顥在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考中狀元。鄭顥為唐憲宗宰相鄭絪之孫。登第后任右拾遺,詔授銀青光祿大夫。宣宗三年(公元849年)充翰林學士。宣宗為萬壽公主招婿,白居易的堂弟、當朝宰相白敏中薦舉鄭顥,其時鄭已赴婚楚州(今江蘇淮安),將娶盧氏。已行至鄭州,為白敏中所發堂帖追回,宣宗為其完婚,拜駙馬都尉,又提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但鄭又懷念盧氏女,深恨白敏中,后常于宣宗前告白的狀。宣宗皆不以為然。
嚴休復,唐詩人。字玄錫,排行十八。郡望馮翊(今陜西大荔),吳郡(今蘇州)人。憲宗元和初為拾遺,元和四年(809)與獨狐郁、李正辭同轉補闕。歷任膳部員外郎、吏部郎中、杭州刺史、司封郎中、給事中等職。文宗大和四年(830),由華州刺史人為右散騎常侍。大和七年出為河南尹,旋以檢校禮部尚書充平盧軍節度使,卒。《全唐詩》錄存其詩二首。《全唐詩續拾》補斷句一。

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人,唐太宗朝宰相,文學家。聰慧敏捷,博通經史。十四歲為父申冤,辭情激切,由是知名。蕭銑荊州稱帝,聘為中書侍郎。河間郡王李孝恭平定荊州,力勸安民。貞觀元年,以為秘書郎,遷中書舍人,官至中書令,封為江陵子,參豫政事。貞觀十九年,從征遼東,卒于途中,享年五十一歲,褒贈侍中、廣州都督,謚號為憲,陪葬昭陵。
廬陵(今吉安)人。南宋學者。舉人。學識淵博,著《文苑英華辨證》十卷。《文苑英華》為北宋官修大類書,共一千卷,號為詞翰淵藪,然矛盾差錯實多。與周必大合作詳議,校讎考訂,編成其書。對原書考訂三原則:沿襲錯訛當改、別有依據不可妄改、義可兩存不必輕改。其謹嚴態度值得重視。
劉望之,字觀堂,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人,宋紹興(1131-1162)進士。官南平軍教授,任期文化丕變,后遷秘書省正字。公余引吟,著《觀堂唱集》己失,“名重一時。”存詩、詞各一。
張希復(生卒年不詳),唐人張薦之子,字善繼,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一作鎮州常山(今河北正定)人。登進士第。武宗會昌三年(八四三),與段成式同官于秘書省。后官河南府士曹、集賢校理學士、員外郎。事跡據《樊川文集》卷七《牛公墓志銘并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舊唐書》卷一四九《張薦傳》、《太平廣記》卷一八二《許道敏》。

王闿(kǎi)運(1833—1916)晚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咸豐二年(1852)舉人,曾任肅順家庭教師,后入曾國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經書院。后主講于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堂。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館館長。著有《湘綺樓詩集、文集、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