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令狐挺(991一1058),字憲周,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北宋大臣。仁宗天圣五年(1027)進士,初仕吉州軍事推官,遷荊南府節度掌書記,藍鄂州茶場。擢通判延州,知彭州,改提點兩浙路刑獄公事,后又知秀州、單州。嘉祐三年卒,年六十七。事見《西臺集》卷一二《令狐公墓志銘》。

(635~713)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一說齊州(山東歷城)人,俗姓張。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穎慧,遍訪名德,博覽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顯、玄奘之西游,二十歲受具足戒。于咸亨二年(671)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蘇門答臘巴鄰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祇園精舍等佛教圣跡后,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后又至蘇門答臘游學七年。歷游三十余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其后參與華嚴經之新譯,與戒律、唯識、密教等書籍之漢譯工作。自圣歷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歷時十二年,譯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傳有部毗奈耶等之諸律大多出自其手,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師于譯述之余,亦常以律范教授后學,盛傳京洛。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并首傳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備載印度南海諸國僧人之生活、風俗、習慣等,系了解當時印度之重要資料。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壽七十九。建塔于洛陽龍門。
王渙,字群吉,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生于唐朝末年,卒于北宋年間,年在九十歲以外。工詩,情極婉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舉進士及第,年已七十余歲。俄自左史拜考功員外郎。年九十歲以禮部侍郎致仕。

劉弇(1048-1102)字偉明,號云龍,安福(今屬江西)人。元豐進士。知嘉州峨眉縣,改太學博士。元符中,進南郊大禮賦,除秘書省正字。徽宗時,改著作佐郎、實錄檢討官。崇寧元年卒,年五十五。《宋史》有傳。著有《龍云集》三十二卷,詞有《彊村叢書》本《云龍先生樂府》一卷。
童童學士,據《蒙兀兒史記·阿術傳》和《新元史·卜憐吉歹傳》,童童乃河南王阿術之孫,河南王卜憐吉歹之子,蒙古族,兀歹兀良孩氏。其祖、父武功顯赫。童童棄武從文,為集賢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泰定間遷河南行省平章。據《元史·泰定帝紀》,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八月壬辰"御史李昌言:'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童童,世官河南,大為奸利,請徙他鎮'"因遷江浙平章政事。
蕭曠,明末愛國將領。字逸然,湖北漢陽人。以武舉授黎、靖中軍都司。當時劉承胤為黎、靖參將,蕭曠是其屬下。從劉承胤征峒苗有功,歷升至副總兵。永歷朝升蕭曠總兵官都督同知,行黎、靖參將事,守靖州。永歷元年秋,武岡陷,劉承胤投降清朝。永歷皇帝南奔至靖州,蕭曠迎接,非常忠誠恭順。永歷很喜歡他,讓他隨自己逃往廣東,蕭曠奏:“臣職在守土,自當以死謝國恩,扈蹕非臣職也。臣以死捍靖。清軍當殺臣而后能進。”永歷走后,蕭曠修守具,召士兵,涕泣勸慰,勉以死守。劉承胤率兵至,召曠降。曠大罵,焚其書。俄而清兵大至,兵民驚潰,曠獨率內丁十余人登城射之。敵沖郭門入,曠短兵接,巷戰。力盡,遂遇害。
岑羲(?-713年),字伯華,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唐朝宰相,中書令岑文本之孫。文昌右相岑長倩之侄。岑羲進士出身,歷任太常博士、郴州司法參軍、金壇令、汜水令、天官員外郎、中書舍人、秘書少監、吏部侍郎。710年(景云元年),岑羲升任右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便被罷相,出任陜州刺史。712年(先天元年),岑羲再次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后以保護睿宗之功進拜侍中,封南陽郡公。唐玄宗繼位后,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圖謀不軌,意欲作亂。713年(開元元年)七月,唐玄宗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黨羽,岑羲伏誅。
蕭德言,雍州長安人,齊尚書左仆射思話玄孫也。本蘭陵人,陳亡,徙關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書。父引,陳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時。德言博涉經史,尤精《春秋左氏傳》,好屬文。武德年間,任東宮屬臣太子洗馬。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
路洵美出身于山東冠縣,是宰相。生卒年不詳。其先為魏州冠氏(今山東冠縣)人,宰相路巖三世孫。巖貶死嶺外,其子避地湘潭間,遂為永州祁陽(今湖南祁陽)人。五代時,楚王馬殷子馬希杲鎮靜江,薦之為連州從事。久之,因病辭職,終于家。事跡見《十國春秋》卷七三。《全唐詩》存詩1首。
李敬玄(615年-682年),亳州譙縣(今安徽譙城)人,唐朝宰相。李敬玄早年曾為唐高宗的侍讀,歷任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尚書右丞、太子右庶子、中書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后進拜中書令,封趙國公。儀鳳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為洮河道大總管,率軍征討吐蕃,因不通兵事,大敗而回。后被貶為衡州刺史,又任揚州長史。永淳元年(682年),李敬玄病逝,追贈兗州都督,賜謚文憲。
王準(1126年—1189年),字季海,金華城區人。南宋名相。紹興十五年(1145年)考中進士,授臨海尉。歷任監察御史、右正言、秘書少監兼恭王府直講、太常少卿、中書舍人。官至左丞相,封魯國公。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贈少師,謚文定。
石子章,元雜劇作家。名建中,以字行。祖籍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石晉之后。曾寓居大都(今北京),客游真定(今河北正定),后家于鄭南(今河南鄭州,一說今陜西漢中)。金亡后曾隨烏古孫仲端出使西域。與元好問、李顯卿、張肅、陳述、王旭等交游友善,此數人多有寄贈子章之詩,則子章亦由金入元時人。為人“疏狂放浪無拘禁”。所作雜劇二種。
馬彥良,名天驥,磁州(今河北磁縣)人。生卒年 不詳,元·鐘嗣成《錄鬼簿 》 “前輩名公”中錄“馬彥良都事” 。一生不得志。據元·王惲《中堂事記 》 載,世祖中統元年(一二六○),其與胡祗遹、李廉同 為到省聽任人員,結果“胡等俱仕顯”, 唯馬彥良仕 跡不著(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世祖至元年間,任 御臺史都事。門巋《元曲百家縱論》考其官至侍御史。 元·虞集《戶部尚書馬公墓碑》(《道園學古錄 》卷 十五)敘其家世頗詳。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將其 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