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的讀音 馮翊的意思
馮翊 (古代地名)馮(píng)翊(yì)。三國魏改左馮翊,置馮翊郡,長官稱馮翊太守,治臨晉(今大荔),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北周時廢置。隋唐時曾改同州為馮翊郡。 古馮翊郡的郡治所在地--大荔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自秦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設臨晉縣始,曾有過臨晉、懷德、華陰、南五泉、武鄉、朝邑、馮翊、河濱、河西、臨沮、同州之稱,今大荔縣是1958年由大荔縣、朝邑縣、平民縣合并而成。黃河、洛河、渭河從境內流過,且渭、洛二水在大荔匯合,流入由南北走向折為東流的黃河,是古代出入秦晉的關隘和交通要道,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為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
- 馮
- 翊
“馮翊”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éng yì]
- 漢字注音:
- ㄈㄥˊ ㄧˋ
- 簡繁字形:
- 馮翊
- 是否常用:
- 否
“馮翊”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渾沌。 2.郡名。三國魏改左馮翊置。治臨晉(今大荔),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北周時廢置。隋唐時曾改同州為馮翊郡。
網絡解釋
馮翊 (古代地名)
馮(píng)翊(yì)。三國魏改左馮翊,置馮翊郡,長官稱馮翊太守,治臨晉(今大荔),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北周時廢置。隋唐時曾改同州為馮翊郡。
古馮翊郡的郡治所在地--大荔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自秦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設臨晉縣始,曾有過臨晉、懷德、華陰、南五泉、武鄉、朝邑、馮翊、河濱、河西、臨沮、同州之稱,今大荔縣是1958年由大荔縣、朝邑縣、平民縣合并而成。黃河、洛河、渭河從境內流過,且渭、洛二水在大荔匯合,流入由南北走向折為東流的黃河,是古代出入秦晉的關隘和交通要道,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為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
“馮翊”的單字解釋
【馮】:[féng]1.古地名。2.姓。[píng]1.馬行疾。引申為激怒,憤懣。2.大;盛大;滿。參見“馮怒”、“馮閎”。3.貪得;貪求。參見“馮生”。4.欺陵;侵侮。5.挾持。參見“馮珧”。6.徒涉;蹚水。7.登;乘。8.“憑”的古字。依著;靠著。9.“憑”的古字。亦指所靠之物。10.“憑”的古字。憑藉;依恃。11.同“朋”。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上古以貝殼為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
【翊】:輔佐;幫助:翊戴(輔佐擁戴)。翊贊(輔助)。
“馮翊”的相關詞語
* 馮翊的讀音是:féng yì,馮翊的意思:馮翊 (古代地名)馮(píng)翊(yì)。三國魏改左馮翊,置馮翊郡,長官稱馮翊太守,治臨晉(今大荔),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北周時廢置。隋唐時曾改同州為馮翊郡。 古馮翊郡的郡治所在地--大荔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自秦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設臨晉縣始,曾有過臨晉、懷德、華陰、南五泉、武鄉、朝邑、馮翊、河濱、河西、臨沮、同州之稱,今大荔縣是1958年由大荔縣、朝邑縣、平民縣合并而成。黃河、洛河、渭河從境內流過,且渭、洛二水在大荔匯合,流入由南北走向折為東流的黃河,是古代出入秦晉的關隘和交通要道,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為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
基本解釋
1.渾沌。 2.郡名。三國魏改左馮翊置。治臨晉(今大荔),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北周時廢置。隋唐時曾改同州為馮翊郡。馮翊 (古代地名)
馮(píng)翊(yì)。三國魏改左馮翊,置馮翊郡,長官稱馮翊太守,治臨晉(今大荔),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北周時廢置。隋唐時曾改同州為馮翊郡。古馮翊郡的郡治所在地--大荔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自秦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設臨晉縣始,曾有過臨晉、懷德、華陰、南五泉、武鄉、朝邑、馮翊、河濱、河西、臨沮、同州之稱,今大荔縣是1958年由大荔縣、朝邑縣、平民縣合并而成。黃河、洛河、渭河從境內流過,且渭、洛二水在大荔匯合,流入由南北走向折為東流的黃河,是古代出入秦晉的關隘和交通要道,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為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
【馮】:[féng]1.古地名。2.姓。[píng]1.馬行疾。引申為激怒,憤懣。2.大;盛大;滿。參見“馮怒”、“馮閎”。3.貪得;貪求。參見“馮生”。4.欺陵;侵侮。5.挾持。參見“馮珧”。6.徒涉;蹚水。7.登;乘。8.“憑”的古字。依著;靠著。9.“憑”的古字。亦指所靠之物。10.“憑”的古字。憑藉;依恃。11.同“朋”。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上古以貝殼為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
【翊】:輔佐;幫助:翊戴(輔佐擁戴)。翊贊(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