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盾的讀音 趙盾的意思
趙盾 (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謚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后,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沖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 趙
- 盾
“趙盾”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ào dùn]
- 漢字注音:
- ㄓㄠˋ ㄉㄨㄣˋ
- 簡繁字形:
- 趙盾
- 是否常用:
- 否
“趙盾”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見"趙盾日"。
網絡解釋
趙盾 (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
趙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謚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后,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沖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趙盾”的單字解釋
【趙】:周朝國名(前403—前222)。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后為秦所滅。
【盾】:1.盾牌,古代打仗時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箭等的牌形武器。2.盾形的東西:金盾。銀盾。3.貨幣名。蘇里南、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的本位貨幣。
“趙盾”的相關詞語
“趙盾”造句
趙盾的好朋友公孫杵臼也愿意幫助他。
責趙盾董狐直筆誅斗椒絕纓大會。
晉國文臣趙盾因與大將屠岸賈有隙,滿門三百口親丁凈被屠岸賈冤殺,只留下一個孤兒。
晉靈公派刺客鉏麋前去刺殺趙盾,鉏麋進入趙府后,看到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坐于堂上,等待上朝。
春秋有董狐之筆,惡不掩,善必彰,當年趙盾弒君之后,梗直的史官秉筆直書“趙盾弒其君”,趙盾連殺數名史官,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史官在史書上秉筆直書“趙盾弒其君”。
五更,見重門洞開,鉏鸒進中門,看到堂上燈光影影,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然于堂上坐以待旦上朝。
* 趙盾的讀音是:zhào dùn,趙盾的意思:趙盾 (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謚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后,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沖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基本解釋
見"趙盾日"。趙盾 (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
趙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謚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后,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沖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趙】:周朝國名(前403—前222)。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后為秦所滅。
【盾】:1.盾牌,古代打仗時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箭等的牌形武器。2.盾形的東西:金盾。銀盾。3.貨幣名。蘇里南、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的本位貨幣。
趙盾的好朋友公孫杵臼也愿意幫助他。
責趙盾董狐直筆誅斗椒絕纓大會。
晉國文臣趙盾因與大將屠岸賈有隙,滿門三百口親丁凈被屠岸賈冤殺,只留下一個孤兒。
晉靈公派刺客鉏麋前去刺殺趙盾,鉏麋進入趙府后,看到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坐于堂上,等待上朝。
春秋有董狐之筆,惡不掩,善必彰,當年趙盾弒君之后,梗直的史官秉筆直書“趙盾弒其君”,趙盾連殺數名史官,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史官在史書上秉筆直書“趙盾弒其君”。
五更,見重門洞開,鉏鸒進中門,看到堂上燈光影影,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然于堂上坐以待旦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