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甌的讀音 西甌的意思
西甌 西甌,又稱西越,是先秦時出現在嶺南的方國,西甌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廣西柳江以東、郁江以北、湘漓以南和西江以西的廣大地區。 《百越先賢志自序》也載:“譯吁宋舊壤,湘漓而南為西越也。郭璞注《山海經》說:“甌在閩海中,郁林郡為西甌。”南越國時期,西甌方國已不復存在,而是與南越國政權捆綁進入封建郡縣制社會。 《舊唐書·地理志》載:“貴州(今廣西貴縣)郁平縣, “古西甌、駱越所居”,又說黨州(今廣西玉林縣境)“古西甌所居。潘州(今廣東高州縣):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秦置桂林郡,漢為郁林郡。
- 西
- 甌
“西甌”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xī ōu]
- 漢字注音:
- ㄒㄧ ㄡ
- 簡繁字形:
- 西甌
- 是否常用:
- 否
“西甌”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越人的一支。秦漢時分布于嶺南一帶﹐與今壯族有淵源關系。
網絡解釋
西甌
西甌,又稱西越,是先秦時出現在嶺南的方國,西甌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廣西柳江以東、郁江以北、湘漓以南和西江以西的廣大地區。
《百越先賢志自序》也載:“譯吁宋舊壤,湘漓而南為西越也。郭璞注《山海經》說:“甌在閩海中,郁林郡為西甌。”南越國時期,西甌方國已不復存在,而是與南越國政權捆綁進入封建郡縣制社會。
《舊唐書·地理志》載:“貴州(今廣西貴縣)郁平縣, “古西甌、駱越所居”,又說黨州(今廣西玉林縣境)“古西甌所居。潘州(今廣東高州縣):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秦置桂林郡,漢為郁林郡。
“西甌”的單字解釋
【西】:1.方位詞。四個主要方向之一,太陽落下去的一邊:西面。河西。往西去。夕陽西下。2.(Xī)西洋;內容或形式屬于西洋的:西餐。西醫。西服。西式。學貫中西。3.姓。
【甌】:同“甌”。
“西甌”的相關詞語
* 西甌的讀音是:xī ōu,西甌的意思:西甌 西甌,又稱西越,是先秦時出現在嶺南的方國,西甌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廣西柳江以東、郁江以北、湘漓以南和西江以西的廣大地區。 《百越先賢志自序》也載:“譯吁宋舊壤,湘漓而南為西越也。郭璞注《山海經》說:“甌在閩海中,郁林郡為西甌。”南越國時期,西甌方國已不復存在,而是與南越國政權捆綁進入封建郡縣制社會。 《舊唐書·地理志》載:“貴州(今廣西貴縣)郁平縣, “古西甌、駱越所居”,又說黨州(今廣西玉林縣境)“古西甌所居。潘州(今廣東高州縣):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秦置桂林郡,漢為郁林郡。
基本解釋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越人的一支。秦漢時分布于嶺南一帶﹐與今壯族有淵源關系。西甌
西甌,又稱西越,是先秦時出現在嶺南的方國,西甌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廣西柳江以東、郁江以北、湘漓以南和西江以西的廣大地區。《百越先賢志自序》也載:“譯吁宋舊壤,湘漓而南為西越也。郭璞注《山海經》說:“甌在閩海中,郁林郡為西甌。”南越國時期,西甌方國已不復存在,而是與南越國政權捆綁進入封建郡縣制社會。
《舊唐書·地理志》載:“貴州(今廣西貴縣)郁平縣, “古西甌、駱越所居”,又說黨州(今廣西玉林縣境)“古西甌所居。潘州(今廣東高州縣):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秦置桂林郡,漢為郁林郡。
【西】:1.方位詞。四個主要方向之一,太陽落下去的一邊:西面。河西。往西去。夕陽西下。2.(Xī)西洋;內容或形式屬于西洋的:西餐。西醫。西服。西式。學貫中西。3.姓。
【甌】:同“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