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讀音 董仲舒的意思
董仲舒 (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 董
- 仲
- 舒
“董仲舒”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ǒng zhòng shū]
- 漢字注音:
- ㄉㄨㄥˇ ㄓㄨㄥˋ ㄕㄨ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董仲舒”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董仲舒 dǒng zhòng shū ㄉㄨㄥˇ ㄓㄨㄥˋ ㄕㄨ 人名。(西元前179~104)?西漢名儒,廣川(河北省棗強縣東)?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英語 Dong Zhongshu (179-104 BC)?, philosopher influential in establishing Confucianism as the established system of values of former Han dynasty
德語 Dong Zhongshu (Eig, Pers, 179 - 104 v.Chr.)?
法語 Dong Zhongshu
網絡解釋
董仲舒 (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董仲舒”的單字解釋
【董】:1.監督管理:董督。董事。2.董事:商董。校董。
【仲】:1.地位居中的:仲裁。2.指農歷一季的第二個月:仲秋。3.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仲兄。仲弟。伯仲叔季。4.姓。
【舒】:1.伸展;寬解(拘束或憋悶狀態):舒眉展眼。舒經活血。舒了一口氣。2.緩慢;從容:舒徐(緩慢)。舒緩。3.姓。
“董仲舒”的相關詞語
* 董仲舒的讀音是:dǒng zhòng shū,董仲舒的意思:董仲舒 (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辭典解釋
董仲舒 dǒng zhòng shū ㄉㄨㄥˇ ㄓㄨㄥˋ ㄕㄨ人名。(西元前179~104)?西漢名儒,廣川(河北省棗強縣東)?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英語 Dong Zhongshu (179-104 BC)?, philosopher influential in establishing Confucianism as the established system of values of former Han dynasty
德語 Dong Zhongshu (Eig, Pers, 179 - 104 v.Chr.)?
法語 Dong Zhongshu
董仲舒 (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董】:1.監督管理:董督。董事。2.董事:商董。校董。
【仲】:1.地位居中的:仲裁。2.指農歷一季的第二個月:仲秋。3.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仲兄。仲弟。伯仲叔季。4.姓。
【舒】:1.伸展;寬解(拘束或憋悶狀態):舒眉展眼。舒經活血。舒了一口氣。2.緩慢;從容:舒徐(緩慢)。舒緩。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