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的讀音 茵陳蒿的意思
茵陳蒿 茵陳蒿別稱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為菊科、蒿屬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陳蒿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茵陳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幼苗多卷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1.5~3mm;葉柔軟皺縮,展平后葉片呈1~3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線形、卵形或倒披針形,全緣。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主產于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浙江、陜西、河北、山東等省。
- 茵
- 陳
- 蒿
“茵陳蒿”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īn chén hāo]
- 漢字注音:
- ㄧㄣ ㄔㄣˊ ㄏㄠ
- 簡繁字形:
- 茵陳蒿
- 是否常用:
- 否
“茵陳蒿”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即茵陳。 辭典解釋
茵陳蒿 yīn chén hāo ㄧㄣ ㄔㄣˊ ㄏㄠ 茵陳的別名。參見「茵陳」條。
網絡解釋
茵陳蒿
茵陳蒿別稱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為菊科、蒿屬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陳蒿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茵陳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幼苗多卷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1.5~3mm;葉柔軟皺縮,展平后葉片呈1~3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線形、卵形或倒披針形,全緣。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主產于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浙江、陜西、河北、山東等省。
“茵陳蒿”的單字解釋
【茵】:古代車子上的墊子。泛指鋪墊的東西:茵褥。綠草如茵(形容草綠茸茸,非常繁茂)。
【陳】:1.安放;擺設;排列:陳設。2.敘述;說明:條陳。詳陳。3.時間久的;舊的:推陳出新。4.周朝國名(?—前478)。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亳州一帶。為楚所滅。5.朝代名。南朝之一(557—589)。陳霸先滅蕭梁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為隋所滅。6.古又同“陣(zhèn)”。
【蒿】: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如青蒿、茵陳蒿等。均可供藥用。
“茵陳蒿”的相關詞語
* 茵陳蒿的讀音是:yīn chén hāo,茵陳蒿的意思:茵陳蒿 茵陳蒿別稱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為菊科、蒿屬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陳蒿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茵陳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幼苗多卷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1.5~3mm;葉柔軟皺縮,展平后葉片呈1~3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線形、卵形或倒披針形,全緣。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主產于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浙江、陜西、河北、山東等省。
基本解釋
即茵陳。辭典解釋
茵陳蒿 yīn chén hāo ㄧㄣ ㄔㄣˊ ㄏㄠ茵陳的別名。參見「茵陳」條。
茵陳蒿
茵陳蒿別稱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為菊科、蒿屬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陳蒿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茵陳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幼苗多卷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1.5~3mm;葉柔軟皺縮,展平后葉片呈1~3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線形、卵形或倒披針形,全緣。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主產于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浙江、陜西、河北、山東等省。【茵】:古代車子上的墊子。泛指鋪墊的東西:茵褥。綠草如茵(形容草綠茸茸,非常繁茂)。
【陳】:1.安放;擺設;排列:陳設。2.敘述;說明:條陳。詳陳。3.時間久的;舊的:推陳出新。4.周朝國名(?—前478)。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亳州一帶。為楚所滅。5.朝代名。南朝之一(557—589)。陳霸先滅蕭梁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為隋所滅。6.古又同“陣(zhèn)”。
【蒿】: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如青蒿、茵陳蒿等。均可供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