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徵的讀音 緩徵的意思
緩征 (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緩征,緩期征收或征集。 緩征是指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確定緩征對象是兵役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政策。下列兩種公民為緩征對象: 1.維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勞動力。將這種公民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照顧公民家庭的實際困難,同時也有利于減輕政府和人民群眾在優待軍屬方面的負擔。所謂“唯一勞動力”,并非指獨子。因為,有的公民雖是獨子,但其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尚有勞動能力并能維持家庭生活。如屬這種情況的,不能列入緩征對象。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緩征公民仍然可以服預備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接受軍事訓練。 2.正在全日制學校就學的學生可以緩征。將這些學生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搞好學業,以利于國家培養人才。但在他們畢業后,凡符合服役條件的,仍可被征集服現役。
- 緩
- 徵
“緩徵”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uǎn zhēng]
- 漢字注音:
- ㄏㄨㄢˇ ㄓㄥ
- 簡繁字形:
- 緩征
- 是否常用:
- 否
“緩徵”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緩征 huǎnzhēng
[postpone the imposition or a tax of levy] 暫停征收;緩期征集
災區緩征公糧兩年
辭典解釋
緩征 huǎn zhēng ㄏㄨㄢˇ ㄓㄥ 對發生災荒的地方,暫行停征錢糧。
延緩征集。依兵役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征兵及齡男子,因在學及犯罪者,得予緩征 。
英語 to suspend taxes momentarily, to postpone military draft
網絡解釋
緩征 (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
緩征,緩期征收或征集。
緩征是指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確定緩征對象是兵役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政策。下列兩種公民為緩征對象:
1.維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勞動力。將這種公民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照顧公民家庭的實際困難,同時也有利于減輕政府和人民群眾在優待軍屬方面的負擔。所謂“唯一勞動力”,并非指獨子。因為,有的公民雖是獨子,但其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尚有勞動能力并能維持家庭生活。如屬這種情況的,不能列入緩征對象。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緩征公民仍然可以服預備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接受軍事訓練。
2.正在全日制學校就學的學生可以緩征。將這些學生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搞好學業,以利于國家培養人才。但在他們畢業后,凡符合服役條件的,仍可被征集服現役。
“緩徵”的單字解釋
【緩】:同“緩”。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簡譜“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體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兇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緩徵”的相關詞語
* 緩徵的讀音是:huǎn zhēng,緩徵的意思:緩征 (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緩征,緩期征收或征集。 緩征是指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確定緩征對象是兵役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政策。下列兩種公民為緩征對象: 1.維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勞動力。將這種公民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照顧公民家庭的實際困難,同時也有利于減輕政府和人民群眾在優待軍屬方面的負擔。所謂“唯一勞動力”,并非指獨子。因為,有的公民雖是獨子,但其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尚有勞動能力并能維持家庭生活。如屬這種情況的,不能列入緩征對象。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緩征公民仍然可以服預備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接受軍事訓練。 2.正在全日制學校就學的學生可以緩征。將這些學生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搞好學業,以利于國家培養人才。但在他們畢業后,凡符合服役條件的,仍可被征集服現役。
基本解釋
緩征 huǎnzhēng
[postpone the imposition or a tax of levy] 暫停征收;緩期征集
災區緩征公糧兩年
辭典解釋
緩征 huǎn zhēng ㄏㄨㄢˇ ㄓㄥ對發生災荒的地方,暫行停征錢糧。
延緩征集。依兵役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征兵及齡男子,因在學及犯罪者,得予緩征 。
英語 to suspend taxes momentarily, to postpone military draft
緩征 (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
緩征,緩期征收或征集。緩征是指應征公民被緩期征集服現役。確定緩征對象是兵役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政策。下列兩種公民為緩征對象:
1.維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勞動力。將這種公民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照顧公民家庭的實際困難,同時也有利于減輕政府和人民群眾在優待軍屬方面的負擔。所謂“唯一勞動力”,并非指獨子。因為,有的公民雖是獨子,但其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尚有勞動能力并能維持家庭生活。如屬這種情況的,不能列入緩征對象。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緩征公民仍然可以服預備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接受軍事訓練。
2.正在全日制學校就學的學生可以緩征。將這些學生列入緩征對象,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搞好學業,以利于國家培養人才。但在他們畢業后,凡符合服役條件的,仍可被征集服現役。
【緩】:同“緩”。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簡譜“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體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兇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