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緌怎么讀 緌的意思

    “緌”字共有1個讀音: [ruí]  
    緌
    漢字
    讀音 [ruí]
    注音 ㄖㄨㄟˊ
    部首 [糹]  絞絲旁
    筆畫 總筆畫:14 部外:8
    異體字 ??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7DCC
    其它編碼 五筆:xtvg 倉頡:vfhdv 鄭碼:zmzm 四角:22944
    筆順編碼 55444431234531
    筆順筆畫 フフ丶丶丶丶ノ一丨ノ丶フノ一
    筆順名稱 撇折 撇折 點 點 點 點 撇 橫 豎 撇 捺 撇點 撇 橫

    緌字的意思

    1.古時帽帶打結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兩,冠緌雙止。”

    2.像纓飾的下垂物。

    3.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流。

    4.系結。

    5.繼續。

    緌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ruí ㄖㄨㄟˊ

    古時帽帶打結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兩,冠緌雙止。”像纓飾的下垂物。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流。系結。繼續。

    英語 tassels hanging from hat

    緌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ruí

    〈名〉

    (1) 纓子 [tassels hanging from a hat or cap]

    緌,系冠纓也。——《說文》。謂纓之垂者。

    喪冠不緌。——《禮記·檀弓》

    (2) 古代冠帶結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

    冠緌纓。——《禮記·內則》。孔穎達疏:“結纓頜下以固冠,結之余者,散而下垂,謂之緌。”

    (3) 似纓飾的下垂物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唐· 虞世南《蟬》

    (4) 古指有虞氏旌旗,以旄牛尾注于竿首為之。后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游 [flag]。如:緌章(古代旗竿頂端所飾的染色鳥羽或旄牛尾,用以別貴賤);緌旌(垂旒舒展的旗幡)

    詞性變化


    ruí

    〈動〉

    (1) 系結 [tie]

    躡履緌冠。——宋·佚名《沁園春·壽東屏》

    (2) 繼續 [continue]

    緌,繼也。——《爾雅》

    緌字的辭典解釋

    緌ㄖㄨㄟˊruí名

    古時帽帶散垂下來的部分。《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唐·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

    康熙字典解釋

    緌【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8畫

    《廣韻》《集韻》《韻會》儒隹切《正韻》如隹切,??音蕤。《說文》系冠纓也。《詩·齊風》冠緌雙止。《傳》冠緌,服之尊者。《儀禮·士冠禮》其緌也。《註》緌,纓飾。

    又《禮·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註》蟬,蜩也。緌爲蜩喙,長在腹下。

    又《周禮·天官·夏采註》緌,以旄牛尾爲之,綴于橦上,所謂注旄于干首者。《釋名》緌,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橤橤然也。《集韻》緌,或作綏。詳綏字註。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緌【卷十三】【糸部】

    系冠纓也。從糸委聲。儒隹切

    說文解字注

    (緌)系冠纓??者。各本作系冠纓也。韻會無也字。皆非。今正。緌與纓無異材。垂其餘則爲緌。不垂則臿於纓卷閒。內則冠緌纓注曰。緌者、纓之餘也。正義曰。結纓頷下以固冠。結之餘者散而下垂謂之緌。按玉藻曰。有事然後緌。檀弓曰。喪冠不緌。扱其餘也。引申之爲旌旂之緌。以旄牛尾爲之。古字或作蕤。或叚綏爲之。從糸。委聲。儒徍切。古音在十六部。

    緌字組詞

    緌字成語

    * 網站為您提供緌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