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怎么讀 絡的意思

漢字 | 絡 |
---|---|
讀音 |
|
注音 | ㄌㄨㄛˋ|ㄌㄠˋ |
部首 | [糹] 絞絲旁 |
筆畫 | 總筆畫:12 部外:6 |
異體字 | 絡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絡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D61 |
其它編碼 | 五筆:xtkg 倉頡:vfher 鄭碼:zrj 四角:27964 |
筆順編碼 | 554444354251 |
筆順筆畫 | フフ丶丶丶丶ノフ丶丨フ一 |
筆順名稱 | 撇折 撇折 點 點 點 點 撇 橫撇/橫鉤 捺 豎 橫折 橫 |
絡字的意思
1.粗絮。
2.纏絲。
3.指絡絲工人。
4.纏繞;捆縛。
5.引申為環繞。
6.包羅;籠罩。
7.網狀物;用網兜起。
8.馬籠頭。
9.指用網狀物兜住馬頭。
10.汲水用的繩索。
11.指用繩索懸吊。
12.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即經脈的旁支或小支。
[lào]見“絡子”。
絡字的基本解釋
其它字義
● 絡
lào ㄌㄠˋ
◎ 均同“絡”。
英語 enmesh, wrap around; web, net
德語 netzf?rmiges Gebilde ,mit einem Netz umwickeln, aufspulen (V)
法語 petit filet,filament,réseau,envelopper,enrouler
絡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絡
絡 luò
〈名〉
(1) 泛指網狀的物品 [sth. resembling a net]
黃金鶯巧結梅花絡。——《紅樓夢》
(2) 又如:橘絡;絲瓜絡
(3) [中醫]∶泛指各類絡脈[collateral branch of the large channel]。像羅網狀,無處不到,由大而小。通常分別絡、浮絡和孫絡等類
治其絡經。——《素問·三部九侯論》
(4) 馬龍頭 [horse halter]
晨風白金絡。——簡文帝《西齋行馬》
(5) 又如:絡頭(馬首上的羅轡。俗稱“馬龍頭”;頭巾,斂發的器具)
詞性變化
◎ 絡
絡 luò
〈形〉
(1) 由較簡單的物質結合而形成的(如化合物或離子) [complex]。如:絡離子;絡鹽;絡合物
(2) 另見 lào
絡字的辭典解釋
綿絮、粗綿。《說文解字·糸部》:「絡,絮也。」
網。《文選·張衡·西京賦》:「振天維,衍地絡。」李善注引薛綜曰:「絡,網也。」
繩索。唐·王勃〈乾元殿頌〉:「祥飛井絡,震鱗題瑞朔之元。」
馬籠頭。南朝梁·簡文帝〈西齋行馬詩〉:「晨風白金絡,桃花紫玉珂。」唐·李白〈陌上桑〉詩:「五馬如飛龍,青絲結金絡。」
瓜果內的網狀纖維。如:「橘絡」、「絲瓜絡」。
中醫上指人體的血管和神經系統。如:「經絡」、「脈絡」。
動纏繞。宋·陸游〈山園書觸目〉詩:「瘦篁穿石竅,古蔓絡松身。」
包羅。《文選·班固·西都賦》:「罘網連纮,籠山絡野。」
套住。唐·李賀〈莫愁曲〉:「青絲系五馬,黃金絡雙牛。」
維系、聯系。如:「聯絡」、「籠絡人心」。
絡ㄌㄠˋlào參見「絡子 」條。
康熙字典解釋
絡【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6畫
《廣韻》盧各切《集韻》《正韻》歷各切,??音洛。《說文》絮也。一曰麻未漚也。《急就篇註》絡卽今之生?也。一曰今之綿紬是也。
又《史記·扁鵲傳》中經維絡。《註》十二經脈,十二絡脈。
又《前漢·揚雄傳》緜絡天地。《註》謂包絡之也。
又《楚辭·招?》鄭綿絡些。《註》絡,縛也。
又《班固·西都賦》籠山絡野。《註》絡,繞也。
又《班固·東都賦》衍地絡。《註》絡,網也。
又《揚子·方言》繘或謂之絡。
又《揚子·方言》絡謂之格。《註》所以轉篗車也。《廣韻》又姓。
又《集韻》克各切,音恪。義同。
又《韻補》葉魯故切。《楚辭·招?》秦篝齊纓,鄭綿絡些。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絡【卷十三】【糸部】
絮也。一曰麻未漚也。從糸各聲。盧各切
說文解字注
(絡)絮也。今人聯絡之言。葢本於此。包絡字、漢人多叚落爲之。其實絡之引申也。楊雄傳曰。緜絡天地。以絮喻也。一曰麻未漚也。陳風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傳曰。漚、柔也。箋云。於池中柔麻。使可緝績作衣服。按未漚者曰絡。猶生絲之未湅也。從糸。各聲。盧各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