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的讀音 王畿的意思
王畿 (明代思想家)王畿 (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師事王守仁。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 弱冠舉于鄉,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試禮部不第,聞王守仁回紹興稽山書院講學,返鄉受業。五年,會試中式,未參加廷試,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守仁指導后學,當時有“教授師”之稱,為守仁最賞識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試,途中聞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并服心喪三年。十一年,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郎中。給事中戚賢等薦畿,首輔夏言斥畿偽學,乃謝病歸。來往江、浙、閩、越等地講學40余年,所到之處,聽者云集,年過八十仍周游不倦。 王畿繼承王守仁心學,又加以改造、發揮。其學以“四無”為核心,認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謂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脫離生死,將守仁良知之說引向禪學。神宗萬歷二年(1574)在南京講學,與李贄相識,李贄深受其影響,為之翻刻《文錄抄》,畿卒后,又為《王龍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談話,后人合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 王畿 (名詞釋義)王畿,拼音是wáng jī,古指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西周時期指鎬京(西安西南)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東周時期指洛邑(洛陽)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
- 王
- 畿
“王畿”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áng jī]
- 漢字注音:
- ㄨㄤˊ ㄐㄧ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王畿”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古指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 2.泛指帝京。 辭典解釋
王畿 wáng jī ㄨㄤˊ ㄐㄧ 天子都城附近的土地。
《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
比喻京城、首都。
《文選.潘岳.閑居賦》:「遠覽王畿,近周家園。」
《舊唐書.卷一一○.李光弼傳》:「賊乘鄴下之勝,再犯王畿。」
人名。(西元1498~1556)?字汝中,別號龍谿,明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人。嘉靖進士,官兵部郎中,師王守仁,傳播其學,學者稱龍溪先生。著有《龍溪全集》、《語錄》等 。
網絡解釋
王畿 (明代思想家)
王畿 (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師事王守仁。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
弱冠舉于鄉,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試禮部不第,聞王守仁回紹興稽山書院講學,返鄉受業。五年,會試中式,未參加廷試,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守仁指導后學,當時有“教授師”之稱,為守仁最賞識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試,途中聞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并服心喪三年。十一年,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郎中。給事中戚賢等薦畿,首輔夏言斥畿偽學,乃謝病歸。來往江、浙、閩、越等地講學40余年,所到之處,聽者云集,年過八十仍周游不倦。
王畿繼承王守仁心學,又加以改造、發揮。其學以“四無”為核心,認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謂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脫離生死,將守仁良知之說引向禪學。神宗萬歷二年(1574)在南京講學,與李贄相識,李贄深受其影響,為之翻刻《文錄抄》,畿卒后,又為《王龍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談話,后人合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
王畿 (名詞釋義)
王畿,拼音是wáng jī,古指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西周時期指鎬京(西安西南)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東周時期指洛邑(洛陽)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
“王畿”的單字解釋
【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畿】:國都附近的地區:京畿。畿輔。
“王畿”的相關詞語
“王畿”造句
利用卜辭中與“大邑商”同版出現的地名,系聯其他與王畿相近的地點,可勾勒出王畿之大致地理范圍。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王畿十八歲,與張氏結婚《王龍溪先生全集》卷二十《亡室純懿安人張氏哀辭》。
秋九月二十日,為徐階七十五歲生日,王畿作《原壽篇贈存齋徐公》一文,令門人陸光宅及其子應吉攜往祝賀。
春,王畿赴會,至毗陵,與唐順之、萬表、陳九川、呂光洵(沃洲)、戚賢、羅洪先等相聚論學《王龍溪先生全集》卷二十《南玄戚君墓志銘》。
六月,林春二次往訪王畿,皆不遇《林東城文集》卷七《訪王龍溪不遇紀事》及《再游崇壽寺記》。
王畿落職回紹興后,秋,到臺州黃巖縣澄江拜訪當時已致仕歸里的黃綰。
李贄雖然沒有能親炙王艮與王畿,但他曾拜王襞為師,而王襞是心齋之子,龍溪的學生。
西周王朝封邦建國,實現前所未有的對王畿地區之外廣大區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統治得以鞏固。
吳興與紹興很近,王畿常扁舟過苕溪往訪,為他談陽明之學。
王畿與羅洪先有逃世與經世之辯,羅洪先聽了后認為王畿之學本于張載《西銘》,而歸根究底,歸于孔孟,因而“有省”。
* 王畿的讀音是:wáng jī,王畿的意思:王畿 (明代思想家)王畿 (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師事王守仁。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 弱冠舉于鄉,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試禮部不第,聞王守仁回紹興稽山書院講學,返鄉受業。五年,會試中式,未參加廷試,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守仁指導后學,當時有“教授師”之稱,為守仁最賞識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試,途中聞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并服心喪三年。十一年,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郎中。給事中戚賢等薦畿,首輔夏言斥畿偽學,乃謝病歸。來往江、浙、閩、越等地講學40余年,所到之處,聽者云集,年過八十仍周游不倦。 王畿繼承王守仁心學,又加以改造、發揮。其學以“四無”為核心,認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謂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脫離生死,將守仁良知之說引向禪學。神宗萬歷二年(1574)在南京講學,與李贄相識,李贄深受其影響,為之翻刻《文錄抄》,畿卒后,又為《王龍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談話,后人合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 王畿 (名詞釋義)王畿,拼音是wáng jī,古指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西周時期指鎬京(西安西南)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東周時期指洛邑(洛陽)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
基本解釋
1.古指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 2.泛指帝京。辭典解釋
王畿 wáng jī ㄨㄤˊ ㄐㄧ天子都城附近的土地。
《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
比喻京城、首都。
《文選.潘岳.閑居賦》:「遠覽王畿,近周家園。」
《舊唐書.卷一一○.李光弼傳》:「賊乘鄴下之勝,再犯王畿。」
人名。(西元1498~1556)?字汝中,別號龍谿,明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人。嘉靖進士,官兵部郎中,師王守仁,傳播其學,學者稱龍溪先生。著有《龍溪全集》、《語錄》等 。
王畿 (明代思想家)
王畿 (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師事王守仁。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弱冠舉于鄉,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試禮部不第,聞王守仁回紹興稽山書院講學,返鄉受業。五年,會試中式,未參加廷試,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守仁指導后學,當時有“教授師”之稱,為守仁最賞識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試,途中聞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并服心喪三年。十一年,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郎中。給事中戚賢等薦畿,首輔夏言斥畿偽學,乃謝病歸。來往江、浙、閩、越等地講學40余年,所到之處,聽者云集,年過八十仍周游不倦。
王畿繼承王守仁心學,又加以改造、發揮。其學以“四無”為核心,認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謂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脫離生死,將守仁良知之說引向禪學。神宗萬歷二年(1574)在南京講學,與李贄相識,李贄深受其影響,為之翻刻《文錄抄》,畿卒后,又為《王龍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談話,后人合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
王畿 (名詞釋義)
王畿,拼音是wáng jī,古指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西周時期指鎬京(西安西南)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東周時期指洛邑(洛陽)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畿】:國都附近的地區:京畿。畿輔。
利用卜辭中與“大邑商”同版出現的地名,系聯其他與王畿相近的地點,可勾勒出王畿之大致地理范圍。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王畿十八歲,與張氏結婚《王龍溪先生全集》卷二十《亡室純懿安人張氏哀辭》。
秋九月二十日,為徐階七十五歲生日,王畿作《原壽篇贈存齋徐公》一文,令門人陸光宅及其子應吉攜往祝賀。
春,王畿赴會,至毗陵,與唐順之、萬表、陳九川、呂光洵(沃洲)、戚賢、羅洪先等相聚論學《王龍溪先生全集》卷二十《南玄戚君墓志銘》。
六月,林春二次往訪王畿,皆不遇《林東城文集》卷七《訪王龍溪不遇紀事》及《再游崇壽寺記》。
王畿落職回紹興后,秋,到臺州黃巖縣澄江拜訪當時已致仕歸里的黃綰。
李贄雖然沒有能親炙王艮與王畿,但他曾拜王襞為師,而王襞是心齋之子,龍溪的學生。
西周王朝封邦建國,實現前所未有的對王畿地區之外廣大區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統治得以鞏固。
吳興與紹興很近,王畿常扁舟過苕溪往訪,為他談陽明之學。
王畿與羅洪先有逃世與經世之辯,羅洪先聽了后認為王畿之學本于張載《西銘》,而歸根究底,歸于孔孟,因而“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