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的讀音 沈約的意思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 沈
- 約
“沈約”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ěn yuē]
- 漢字注音:
- ㄕㄣˇ ㄩㄝ
- 簡繁字形:
- 沈約
- 是否常用:
- 否
“沈約”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441-513)南朝梁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死后謚號為隱。在詩的聲律上創“四聲”、“八病”之說,對古體詩向律詩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輯有《沈隱侯集》。辭典解釋
沈約 shěn yuē ㄕㄣˇ ㄩㄝ 人名。(西元441~513)?字休文,南朝梁武康人(今浙江省武康縣)?。篤志好學,博通群書,撰四聲譜,分字為平上去入四聲,為聲韻學上一大變遷。累官尚書仆射、尚書令,卒謚隱。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紀》等,有文集百卷。
英語 Shen Yue (441-513)?, writer and historian during Liang of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梁, compiler of History of So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宋書|宋書
德語 Shen Yue (Eig, Pers, 441 - 513)?
法語 Shen Yue
網絡解釋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沈約”的單字解釋
【沈】:[shěn]1.遼寧沈陽的簡稱。2.汁:墨沈未干。[chén]同“沉”。現在通常寫作沉。
【約】:[yuē]1.纏束;環束。2.繩子。3.約束;檢束。4.阻止;攔阻。5.指防水、攔水的堤壩。6.少;省減;簡約。7.簡要;簡單。8.貧困。9.引申為衰減。10.卑微;卑下。11.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12.邀結;邀請。13.置辦配備。14.屈折內縮。15.求取。16.估量。17.塗飾。18.掠,拂過。19.籠罩。20.大略;大約。21.數學上的約分。參見“約分”。22.姓。古有約續。見《通志·氏族五》。[yāo]方言。用秤稱。
“沈約”的相關詞語
* 沈約的讀音是:shěn yuē,沈約的意思: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解釋
(441-513)南朝梁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死后謚號為隱。在詩的聲律上創“四聲”、“八病”之說,對古體詩向律詩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輯有《沈隱侯集》。辭典解釋
沈約 shěn yuē ㄕㄣˇ ㄩㄝ人名。(西元441~513)?字休文,南朝梁武康人(今浙江省武康縣)?。篤志好學,博通群書,撰四聲譜,分字為平上去入四聲,為聲韻學上一大變遷。累官尚書仆射、尚書令,卒謚隱。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紀》等,有文集百卷。
英語 Shen Yue (441-513)?, writer and historian during Liang of Southern dynasties 南朝梁, compiler of History of So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宋書|宋書
德語 Shen Yue (Eig, Pers, 441 - 513)?
法語 Shen Yue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沈】:[shěn]1.遼寧沈陽的簡稱。2.汁:墨沈未干。[chén]同“沉”。現在通常寫作沉。
【約】:[yuē]1.纏束;環束。2.繩子。3.約束;檢束。4.阻止;攔阻。5.指防水、攔水的堤壩。6.少;省減;簡約。7.簡要;簡單。8.貧困。9.引申為衰減。10.卑微;卑下。11.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12.邀結;邀請。13.置辦配備。14.屈折內縮。15.求取。16.估量。17.塗飾。18.掠,拂過。19.籠罩。20.大略;大約。21.數學上的約分。參見“約分”。22.姓。古有約續。見《通志·氏族五》。[yāo]方言。用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