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識之士的讀音 有識之士的意思
【解釋】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后,廟堂必不血食矣。”【示例】~皆謂陛下厭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于此矣。 ◎宋·蘇軾《朝辭赴定州狀》
- 有
- 識
- 之
- 士
“有識之士”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ǒu shì zhī shì]
- 漢字注音:
- ㄧㄡˇ ㄕˋ ㄓ ㄕˋ
- 簡繁字形:
- 有識之士
- 是否常用:
- 否
“有識之士”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有識之士 yǒu shì zhī shì ㄧㄡˇ ㄕˋ ㄓ ㄕˋ 有見識的人。
《后漢書.卷一○.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紀》:「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后遂因何氏傾沒漢祚焉。」
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有識之士皆謂陛下厭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于此矣。」
英語 a person with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diom)?
網絡解釋
【解釋】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后,廟堂必不血食矣。”
【示例】~皆謂陛下厭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于此矣。 ◎宋·蘇軾《朝辭赴定州狀》
“有識之士”的單字解釋
【有】:[yǒu]1.存在:有關。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備無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屬:他有一本書。3.表示發生、出現:有病。情況有變化。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學問。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有勞。有請。7.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士】: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3.士人:士農工商。4.軍人:士兵。士氣。5.某些國家軍人的一級,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6.指某些技術人員:醫士。護士。技士。助產士。7.對人的美稱:烈士。勇士。女士。8.姓。
“有識之士”的相關詞語
* 有識之士的讀音是:yǒu shì zhī shì,有識之士的意思:【解釋】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后,廟堂必不血食矣。”【示例】~皆謂陛下厭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于此矣。 ◎宋·蘇軾《朝辭赴定州狀》
辭典解釋
有識之士 yǒu shì zhī shì ㄧㄡˇ ㄕˋ ㄓ ㄕˋ有見識的人。
《后漢書.卷一○.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紀》:「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后遂因何氏傾沒漢祚焉。」
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有識之士皆謂陛下厭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于此矣。」
英語 a person with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diom)?
【解釋】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后,廟堂必不血食矣。”
【示例】~皆謂陛下厭聞人言,意輕邊事,其兆見于此矣。 ◎宋·蘇軾《朝辭赴定州狀》
【有】:[yǒu]1.存在:有關。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備無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屬:他有一本書。3.表示發生、出現:有病。情況有變化。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學問。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有勞。有請。7.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士】: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3.士人:士農工商。4.軍人:士兵。士氣。5.某些國家軍人的一級,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6.指某些技術人員:醫士。護士。技士。助產士。7.對人的美稱:烈士。勇士。女士。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