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醮的讀音 齋醮的意思
齋醮 齋醮,亦稱齋醮科儀,道教儀式。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其法為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贊頌,并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注和程式,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 齋
- 醮
“齋醮”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āi jiào]
- 漢字注音:
- ㄓㄞ ㄐㄧㄠˋ
- 簡繁字形:
- 齋醮
- 是否常用:
- 否
“齋醮”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請僧道設齋壇,祈禱神佛。 辭典解釋
齋醮 zhāi jiào ㄓㄞ ㄐㄧㄠˋ 僧人、道士設壇祈福。
唐.王健〈同于汝錫游降圣觀〉詩:「聞說開元齋醮日,曉移行漏帝親過。」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因念亡夫恩義,思量做些齋醮功果超度他。」
網絡解釋
齋醮
齋醮,亦稱齋醮科儀,道教儀式。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其法為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贊頌,并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注和程式,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齋醮”的單字解釋
【齋】:1.齋戒。2.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吃齋。3.舍飯給僧人、道人:齋僧。4.姓。5.屋子,常用于書房、商店的名稱,學校宿舍也有叫齋的:書齋。新齋。第三齋。榮寶齋。
【醮】:1.古代結婚時用酒祭神的禮節。2.指女子嫁人。3.指僧道設壇祭神:打醮。
“齋醮”的相關詞語
“齋醮”造句
神仙縹緲太虛私世俗無由得見之幸遇門庭開教化,臨逢齋醮莫推辭擔家造孽常終日,作福治心只暫時更到時來心不謹,終身何以報恩。
青詞創作反映了內容繁富的道教齋醮活動,折射出宋代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
論文的主體由四個部分組成,首先,本文介紹了道教齋醮儀式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全真道齋醮儀式的演變過程。
他們從事齋醮活動,從事道教養生實踐.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法事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
道教音樂,是在道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它包括齋醮音樂及道人們宣道、布道和修身養性、防病治病時所用的音樂。
所謂青詞,就是道教齋醮時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其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
光祿歲供增數十倍,諸方織作,務為新巧,齋醮日費鉅萬。
衣衾棺槨,窮極華侈,齋醮追薦,自不必說。
王爺,咱們園子里去年建了一處醮壇,供龍虎山的張道長齋醮祈雨之用,不知那處醮壇成不成?
* 齋醮的讀音是:zhāi jiào,齋醮的意思:齋醮 齋醮,亦稱齋醮科儀,道教儀式。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其法為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贊頌,并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注和程式,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基本解釋
請僧道設齋壇,祈禱神佛。辭典解釋
齋醮 zhāi jiào ㄓㄞ ㄐㄧㄠˋ僧人、道士設壇祈福。
唐.王健〈同于汝錫游降圣觀〉詩:「聞說開元齋醮日,曉移行漏帝親過。」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因念亡夫恩義,思量做些齋醮功果超度他。」
齋醮
齋醮,亦稱齋醮科儀,道教儀式。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其法為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贊頌,并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注和程式,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齋】:1.齋戒。2.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吃齋。3.舍飯給僧人、道人:齋僧。4.姓。5.屋子,常用于書房、商店的名稱,學校宿舍也有叫齋的:書齋。新齋。第三齋。榮寶齋。
【醮】:1.古代結婚時用酒祭神的禮節。2.指女子嫁人。3.指僧道設壇祭神:打醮。
神仙縹緲太虛私世俗無由得見之幸遇門庭開教化,臨逢齋醮莫推辭擔家造孽常終日,作福治心只暫時更到時來心不謹,終身何以報恩。
青詞創作反映了內容繁富的道教齋醮活動,折射出宋代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
論文的主體由四個部分組成,首先,本文介紹了道教齋醮儀式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全真道齋醮儀式的演變過程。
他們從事齋醮活動,從事道教養生實踐.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法事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
道教音樂,是在道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它包括齋醮音樂及道人們宣道、布道和修身養性、防病治病時所用的音樂。
所謂青詞,就是道教齋醮時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其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
光祿歲供增數十倍,諸方織作,務為新巧,齋醮日費鉅萬。
衣衾棺槨,窮極華侈,齋醮追薦,自不必說。
王爺,咱們園子里去年建了一處醮壇,供龍虎山的張道長齋醮祈雨之用,不知那處醮壇成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