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時而舉的讀音 待時而舉的意思
待時而舉 【詞目】待時而舉 【讀音】dài shí ér jǔ 【釋義】待:等待;舉:行動。等待有利時機再采取行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寡君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所以養兵練將,待時而舉。”
- 待
- 時
- 而
- 舉
“待時而舉”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ài shí ér jǔ]
- 漢字注音:
- ㄉㄞˋ ㄕˊ ㄦˊ ㄐㄩˇ
- 簡繁字形:
- 待時而舉
- 是否常用:
- 否
“待時而舉”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見“待時而動 ”。辭典解釋
待時而舉 dài shí ér jǔ ㄉㄞˋ ㄕˊ ㄦˊ ㄐㄩˇ 等待適合的時機,才有所行動。也作「待時而動」。
網絡解釋
待時而舉
【詞目】待時而舉
【讀音】dài shí ér jǔ
【釋義】待:等待;舉:行動。等待有利時機再采取行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寡君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所以養兵練將,待時而舉。”
“待時而舉”的單字解釋
【待】:[dài]1.對待:優待。以禮相待。待人和氣。2.招待:待客。3.等待:待業。嚴陣以待。有待改進。4.需要:自不待言。5.要;打算:待說不說。待要上前招呼,又怕認錯了人。[dāi]停留:待一會兒再走。也作呆。
【時】:同“時”。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舉】:1.扛起﹑抬起﹑往上托:“舉手”﹑“高舉”。《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唐?李白《靜夜思》:“舉頭望山月。”2.推薦﹑推選:“推舉”﹑“選舉”。《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3.提出:“列舉”﹑“檢舉”﹑“舉例說明”。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宋?陸游《山園雜詠》:“汗青事業都忘盡,時賴吾兒舉話端。”4.興起﹑發動:“舉義”﹑“百廢待舉”。5.飛。文選?張衡?西京賦:“鳥不暇舉,獸不得發。”宋?蘇軾《漁父?漁父笑》:“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6.生育:“一舉得男”。《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傳》:“嬰告其母曰:『勿舉也。』”7.行為﹑動作:“壯舉”﹑“義舉”﹑“善舉”﹑“一舉一動”。8.舉人的簡稱:“武舉”﹑“中舉”。9.全部的﹑整個的:“舉國上下”﹑“舉世公認”﹑“舉國歡騰”。
“待時而舉”的相關詞語
* 待時而舉的讀音是:dài shí ér jǔ,待時而舉的意思:待時而舉 【詞目】待時而舉 【讀音】dài shí ér jǔ 【釋義】待:等待;舉:行動。等待有利時機再采取行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寡君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所以養兵練將,待時而舉。”
基本解釋
見“待時而動 ”。辭典解釋
待時而舉 dài shí ér jǔ ㄉㄞˋ ㄕˊ ㄦˊ ㄐㄩˇ等待適合的時機,才有所行動。也作「待時而動」。
待時而舉
【詞目】待時而舉【讀音】dài shí ér jǔ
【釋義】待:等待;舉:行動。等待有利時機再采取行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寡君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所以養兵練將,待時而舉。”
【待】:[dài]1.對待:優待。以禮相待。待人和氣。2.招待:待客。3.等待:待業。嚴陣以待。有待改進。4.需要:自不待言。5.要;打算:待說不說。待要上前招呼,又怕認錯了人。[dāi]停留:待一會兒再走。也作呆。
【時】:同“時”。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舉】:1.扛起﹑抬起﹑往上托:“舉手”﹑“高舉”。《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唐?李白《靜夜思》:“舉頭望山月。”2.推薦﹑推選:“推舉”﹑“選舉”。《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3.提出:“列舉”﹑“檢舉”﹑“舉例說明”。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宋?陸游《山園雜詠》:“汗青事業都忘盡,時賴吾兒舉話端。”4.興起﹑發動:“舉義”﹑“百廢待舉”。5.飛。文選?張衡?西京賦:“鳥不暇舉,獸不得發。”宋?蘇軾《漁父?漁父笑》:“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6.生育:“一舉得男”。《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傳》:“嬰告其母曰:『勿舉也。』”7.行為﹑動作:“壯舉”﹑“義舉”﹑“善舉”﹑“一舉一動”。8.舉人的簡稱:“武舉”﹑“中舉”。9.全部的﹑整個的:“舉國上下”﹑“舉世公認”﹑“舉國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