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侯夨簋的讀音 宜侯夨簋的意思
辭典解釋宜侯夨簋 yí hóu zè guǐ 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丹徒煙墩山出土。四耳,高圈足,腹部飾有圓渦紋,圈足飾有夔紋。腹內壁有一百二十六字的銘文,記載周康王封夨為宜侯,賜其器物、土地等的事跡。
- 宜
- 侯
- 夨
- 簋
“宜侯夨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í hóu zè guǐ]
- 漢字注音:
- ㄧˊ ㄏㄡˊ ㄗㄜˋ ㄍㄨㄟ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宜侯夨簋”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宜侯夨簋 yí hóu zè guǐ ㄧˊ ㄏㄡˊ ㄗㄜˋ ㄍㄨㄟˇ 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丹徒煙墩山出土。四耳,高圈足,腹部飾有圓渦紋,圈足飾有夔紋。腹內壁有一百二十六字的銘文,記載周康王封夨為宜侯,賜其器物、土地等的事跡。
網絡解釋
“宜侯夨簋”的單字解釋
【宜】:1.合適:相宜。適宜。權宜之計。因地制宜。2.應當(今多用于否定式):事不宜遲。3.當然;無怪:宜其無往而不利。4.姓。
【侯】:[hòu]閩侯(Mǐnhòu),地名,在福建。[hóu]1.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公侯。2.泛指達官貴人:侯門似海。3.姓。
【夨】:古同“側”,傾頭;傾側。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
“宜侯夨簋”的相關詞語
* 宜侯夨簋的讀音是:yí hóu zè guǐ,宜侯夨簋的意思:辭典解釋宜侯夨簋 yí hóu zè guǐ 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丹徒煙墩山出土。四耳,高圈足,腹部飾有圓渦紋,圈足飾有夔紋。腹內壁有一百二十六字的銘文,記載周康王封夨為宜侯,賜其器物、土地等的事跡。
辭典解釋
宜侯夨簋 yí hóu zè guǐ ㄧˊ ㄏㄡˊ ㄗㄜˋ ㄍㄨㄟˇ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丹徒煙墩山出土。四耳,高圈足,腹部飾有圓渦紋,圈足飾有夔紋。腹內壁有一百二十六字的銘文,記載周康王封夨為宜侯,賜其器物、土地等的事跡。
【宜】:1.合適:相宜。適宜。權宜之計。因地制宜。2.應當(今多用于否定式):事不宜遲。3.當然;無怪:宜其無往而不利。4.姓。
【侯】:[hòu]閩侯(Mǐnhòu),地名,在福建。[hóu]1.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公侯。2.泛指達官貴人:侯門似海。3.姓。
【夨】:古同“側”,傾頭;傾側。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