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的讀音 太學的意思
太學 (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云會京師洛陽,于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余人。
- 太
- 學
“太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ài xué]
- 漢字注音:
- ㄊㄞˋ ㄒㄩㄝˊ
- 簡繁字形:
- 太學
- 是否常用:
- 是
“太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太學 tàixué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即國學
觀太學。——《后漢書·張衡傳》
諸生學于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則在太學。
辭典解釋
太學 tài xué ㄊㄞˋ ㄒㄩㄝˊ 我國古代設立在京城,用以培養人才、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西周時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為西漢設太學之始。之后歷代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師太學讀書。」
網絡解釋
太學 (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云會京師洛陽,于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余人。
“太學”的單字解釋
【太】:1.高;大:太空。太學。太湖。2.極;最:太古。3.身份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老師(老師的父親或父親的老師)。太夫人(尊稱別人的母親)。4.a)表示程度過分(可用于肯定和否定):水太熱,燙手。人太多了,會客室里坐不開。他太不謙虛了。b)表示程度極高(用于贊嘆,只限于肯定):這辦法太好了。這建筑太偉大了。c)很(用于否定,含委婉語氣):不太好。不太滿意。5.姓。
【學】:1.學習:學技術。勤工儉學。我跟著他學了許多知識。2.模仿:他學杜鵑叫,學得很像。3.學問:治學。才疏學淺。博學多能。4.指學科:數學。物理學。政治經濟學。5.學校:小學。大學。上學。6.姓。
“太學”的相關詞語
“太學”造句
這個無情無義愚蠢懦弱的太學生的確恨得我們咬牙切齒。
太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的活躍,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他們太一本正經,太學究氣,想象力也不夠豐富。
中世紀猶太學者們推算地球誕生于公元前3760年。希臘東正教神學家認為地球在公元前5508年前后誕生。
太學、貢院和妓院同處一地,制造了更多名士風流的軼事,也讓秦淮河成為最廣受士大夫記敘的欲望的象徵。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不僅創建太學,而且也確立了漢代的選舉制度。
最后本文通過歷史尺度的測量,認為太學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之勢。
太學的發展,使京師洛陽形成了濃厚的經學文化氛圍.
往來地字號眾太學生,平日亦難見其芳蹤,唯周六日而已。
老一輩猶太學者是這樣說的:“一個人緊握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但他卻松開手掌離開這世界。”。
* 太學的讀音是:tài xué,太學的意思:太學 (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云會京師洛陽,于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余人。
基本解釋
太學 tàixué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即國學
觀太學。——《后漢書·張衡傳》
諸生學于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則在太學。
辭典解釋
太學 tài xué ㄊㄞˋ ㄒㄩㄝˊ我國古代設立在京城,用以培養人才、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西周時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為西漢設太學之始。之后歷代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師太學讀書。」
太學 (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云會京師洛陽,于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余人。

【太】:1.高;大:太空。太學。太湖。2.極;最:太古。3.身份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老師(老師的父親或父親的老師)。太夫人(尊稱別人的母親)。4.a)表示程度過分(可用于肯定和否定):水太熱,燙手。人太多了,會客室里坐不開。他太不謙虛了。b)表示程度極高(用于贊嘆,只限于肯定):這辦法太好了。這建筑太偉大了。c)很(用于否定,含委婉語氣):不太好。不太滿意。5.姓。
【學】:1.學習:學技術。勤工儉學。我跟著他學了許多知識。2.模仿:他學杜鵑叫,學得很像。3.學問:治學。才疏學淺。博學多能。4.指學科:數學。物理學。政治經濟學。5.學校:小學。大學。上學。6.姓。
這個無情無義愚蠢懦弱的太學生的確恨得我們咬牙切齒。
太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的活躍,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他們太一本正經,太學究氣,想象力也不夠豐富。
中世紀猶太學者們推算地球誕生于公元前3760年。希臘東正教神學家認為地球在公元前5508年前后誕生。
太學、貢院和妓院同處一地,制造了更多名士風流的軼事,也讓秦淮河成為最廣受士大夫記敘的欲望的象徵。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不僅創建太學,而且也確立了漢代的選舉制度。
最后本文通過歷史尺度的測量,認為太學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之勢。
太學的發展,使京師洛陽形成了濃厚的經學文化氛圍.
往來地字號眾太學生,平日亦難見其芳蹤,唯周六日而已。
老一輩猶太學者是這樣說的:“一個人緊握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但他卻松開手掌離開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