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大沽口的讀音 大沽口的意思

    大沽口 大沽口(Dagu Port)是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于今天津市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設衛,于大沽海口筑墩設炮。清代置大沽協鎮營,道光二十年(1840)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增建大沽南北炮臺、炮位,置大炮30余尊,防兵2500人。咸豐八年(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統重兵駐扎津沽,督辦防務,設防大沽,建炮臺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分號排列,并設防兵2.5萬,籌建大沽水師,在水底植叢樁以御敵船。
    • kǒu

    “大沽口”的讀音

    拼音讀音
    [dà gū kǒu]
    漢字注音:
    ㄉㄚˋ ㄍㄨ ㄎㄡˇ
    簡繁字形:
    是否常用:

    “大沽口”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大沽口  dà gū kǒu  ㄉㄚˋ ㄍㄨ ㄎㄡˇ  

    地名。位于河北省天津市東南。為白河出海口,白河也稱為「沽河」,故稱為「大沽口」。地當海陸咽喉,為北平、天津東方的門戶。清朝咸豐年間,曾于南北兩岸修筑砲臺,后毀于庚子之役,立約不得復建。

    網絡解釋

    大沽口

    大沽口(Dagu Port)是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于今天津市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設衛,于大沽海口筑墩設炮。清代置大沽協鎮營,道光二十年(1840)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增建大沽南北炮臺、炮位,置大炮30余尊,防兵2500人。咸豐八年(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統重兵駐扎津沽,督辦防務,設防大沽,建炮臺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分號排列,并設防兵2.5萬,籌建大沽水師,在水底植叢樁以御敵船。

    “大沽口”的單字解釋

    】:[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2.古同“”。
    】:1.買:沽酒。2.賣:待價而沽。3.天津的別稱。
    】:1.嘴。2.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長城的關口:轉口。出口轉內銷。口外。古北口。4.行業;系統;專業方向:對口支援。文教口。專業不對口。5.容器與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兒。瓶子口兒。6.指人口:戶口。拖家帶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瘡口。9.刀劍等的鋒刃:刀卷口了。10.騾、馬、驢等的年齡(因可以由牙齒的狀況判斷):這匹馬六歲口。11.量詞。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豬。兩口缸。

    “大沽口”的相關詞語

    * 大沽口的讀音是:dà gū kǒu,大沽口的意思:大沽口 大沽口(Dagu Port)是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于今天津市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設衛,于大沽海口筑墩設炮。清代置大沽協鎮營,道光二十年(1840)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增建大沽南北炮臺、炮位,置大炮30余尊,防兵2500人。咸豐八年(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統重兵駐扎津沽,督辦防務,設防大沽,建炮臺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分號排列,并設防兵2.5萬,籌建大沽水師,在水底植叢樁以御敵船。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