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吳質的讀音 吳質的意思

    吳質 吳質(177年—230年),字季重,兗州濟陰(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愛。在魏文帝曹丕被立為太子的過程中,吳質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與司馬懿、陳群、朱鑠一起被稱做曹丕的“四友”。死后謚號“丑”,后改為“威”。 吳質同當時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說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詩文風格表現了“建安文學”的風骨。其存世作品很少,僅有答曹丕書兩篇,答曹植書一篇,收錄在《昭明文選》里。還有《思慕詩》一首,存《三國志》本傳注中。
    • zhì

    “吳質”的讀音

    拼音讀音
    [wú zhì]
    漢字注音:
    ㄨˊ ㄓˋ
    簡繁字形:
    吳質
    是否常用:

    “吳質”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即月中之神吳剛。 2.三國魏人,以文名重于時。文帝為太子時,與之過從甚密。見《三國志》本傳。

    辭典解釋

    吳質  wú zhí  ㄨˊ ㄓˊ  

    人名。(?~西元230)?字季重,三國魏濟陰(今山東省定陶縣)?人。才學通博,為五官將,文帝時官至震威將軍,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與曹丕交誼獨厚,時有書札往還。

    網絡解釋

    吳質

    吳質(177年—230年),字季重,兗州濟陰(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愛。在魏文帝曹丕被立為太子的過程中,吳質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與司馬懿、陳群、朱鑠一起被稱做曹丕的“四友”。死后謚號“丑”,后改為“威”。
    吳質同當時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說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詩文風格表現了“建安文學”的風骨。其存世作品很少,僅有答曹丕書兩篇,答曹植書一篇,收錄在《昭明文選》里。還有《思慕詩》一首,存《三國志》本傳注中。

    “吳質”的單字解釋

    】:1.周朝國名(?—前473)。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2—280)。孫權建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建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也稱孫吳或東吳。為晉所滅。2.十國之一(902—937)。楊行密建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1.事物的根本特性:本質。變質。2.哲學范疇。指一事物之所以是該事物并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3.質料,構成事物的材料:鐵質。流質。4.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優質鋼。按質論價。保質保量。5.樸實:質樸。6.詢問;責問:質疑。質問。7.抵押;抵押品:質押。人質。8.古又同“”。9.古又同“”。

    “吳質”的相關詞語

    * 吳質的讀音是:wú zhì,吳質的意思:吳質 吳質(177年—230年),字季重,兗州濟陰(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愛。在魏文帝曹丕被立為太子的過程中,吳質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與司馬懿、陳群、朱鑠一起被稱做曹丕的“四友”。死后謚號“丑”,后改為“威”。 吳質同當時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說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詩文風格表現了“建安文學”的風骨。其存世作品很少,僅有答曹丕書兩篇,答曹植書一篇,收錄在《昭明文選》里。還有《思慕詩》一首,存《三國志》本傳注中。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