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讀音 司馬遷的意思
- 司
- 馬
- 遷
“司馬遷”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ī mǎ qiān]
- 漢字注音:
- ㄙ ㄇㄚˇ ㄑㄧㄢ
- 簡繁字形:
- 司馬遷
- 是否常用:
- 否
“司馬遷”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司馬遷 Sīmǎ Qiān
[Sima Qian] (公元前145/前135—?)中國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早年游歷各地,遍訪民間風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任太史令,得讀國家藏書。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唐都等人改定太初歷。漢將李陵與匈奴作戰失敗,率軍投降。司馬遷因為之申辯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記傳體通史。其書傳記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對后世史學和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辭典解釋
司馬遷 sī mǎ qiān ㄙ ㄇㄚˇ ㄑㄧㄢ 人名。(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生于龍門,年輕時游歷宇內,后以四十二歲之齡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并承遺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后為中書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書(后稱《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言,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記又為正史之宗,故后世稱司馬遷為「史遷」。又《漢書藝文志》載有所著之賦八篇,今僅見悲士不遇賦。
英語 Sima Qian (145-86 BC)?, Han Dynasty historian, author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史記|史記[Shi3 ji4],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德語 früher u.a. auch: Sse-ma Ts'ien , s. 太史公(tàishǐgōng)? , Sima Qian (Eig, Pers, 135 - 86 v.Chr.)?, s. 蠶史[ 蠶史](cánshǐ)?
法語 Sima Qian
網絡解釋
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單字解釋
“司馬遷”的相關詞語
* 司馬遷的讀音是:sī mǎ qiān,司馬遷的意思: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基本解釋
司馬遷 Sīmǎ Qiān
[Sima Qian] (公元前145/前135—?)中國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早年游歷各地,遍訪民間風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任太史令,得讀國家藏書。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唐都等人改定太初歷。漢將李陵與匈奴作戰失敗,率軍投降。司馬遷因為之申辯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記傳體通史。其書傳記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對后世史學和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辭典解釋
司馬遷 sī mǎ qiān ㄙ ㄇㄚˇ ㄑㄧㄢ人名。(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生于龍門,年輕時游歷宇內,后以四十二歲之齡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并承遺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后為中書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書(后稱《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言,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記又為正史之宗,故后世稱司馬遷為「史遷」。又《漢書藝文志》載有所著之賦八篇,今僅見悲士不遇賦。
英語 Sima Qian (145-86 BC)?, Han Dynasty historian, author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史記|史記[Shi3 ji4],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德語 früher u.a. auch: Sse-ma Ts'ien , s. 太史公(tàishǐgōng)? , Sima Qian (Eig, Pers, 135 - 86 v.Chr.)?, s. 蠶史[ 蠶史](cánshǐ)?
法語 Sima Qian
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