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幾的讀音 劉知幾的意思
辭典解釋劉知幾 liú zhī jī 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唐代史學家。進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騎常侍,終生從事史學研究,曾參與編修則天皇帝實錄。劉氏認為史學家應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尤以史識為要。并強調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不掩惡、不虛美。著《史通》,為著名的史學評論專書。
- 劉
- 知
- 幾
“劉知幾”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iú zhī jī]
- 漢字注音:
- ㄌㄧㄡˊ ㄓ ㄐㄧ
- 簡繁字形:
- 劉知幾
- 是否常用:
- 否
“劉知幾”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劉知幾 liú zhī jī ㄌㄧㄡˊ ㄓ ㄐㄧ 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唐代史學家。進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騎常侍,終生從事史學研究,曾參與編修則天皇帝實錄。劉氏認為史學家應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尤以史識為要。并強調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不掩惡、不虛美。著《史通》,為著名的史學評論專書。
網絡解釋
“劉知幾”的單字解釋
【劉】:同“劉”。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幾】:[jī]1.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3.將近、相去不遠:“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4.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5.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6.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jǐ]1.詢問數量的多少:“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2.表示不定的數目:“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3.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
“劉知幾”的相關詞語
* 劉知幾的讀音是:liú zhī jī,劉知幾的意思:辭典解釋劉知幾 liú zhī jī 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唐代史學家。進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騎常侍,終生從事史學研究,曾參與編修則天皇帝實錄。劉氏認為史學家應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尤以史識為要。并強調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不掩惡、不虛美。著《史通》,為著名的史學評論專書。
辭典解釋
劉知幾 liú zhī jī ㄌㄧㄡˊ ㄓ ㄐㄧ人名。(西元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唐代史學家。進士出身,累官至左散騎常侍,終生從事史學研究,曾參與編修則天皇帝實錄。劉氏認為史學家應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尤以史識為要。并強調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不掩惡、不虛美。著《史通》,為著名的史學評論專書。
【劉】:同“劉”。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幾】:[jī]1.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3.將近、相去不遠:“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4.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5.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6.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jǐ]1.詢問數量的多少:“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2.表示不定的數目:“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3.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