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的讀音 馮至的意思
馮至 (現代詩人、學者)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 馮
- 至
“馮至”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éng zhì]
- 漢字注音:
- ㄈㄥˊ ㄓˋ
- 簡繁字形:
- 馮至
- 是否常用:
- 否
“馮至”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905-1993)詩人,外國文學研究家。河北涿縣(今涿州)人。1930年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建國后任中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協副主席。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及《杜甫傳》、《德國文學簡史》等。
網絡解釋
馮至 (現代詩人、學者)
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馮至”的單字解釋
【馮】:[féng]姓。[píng]1.見〖暴虎馮河〗。2.古同“憑”(憑)。
【至】:1.到:至今。自始至終。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極;最:至為感謝。你要早來,至遲下星期內一定趕到。
“馮至”的相關詞語
“馮至”造句
正如同馮至去哈爾濱一樣,僅僅一年即回北京,他對一茶,也不過是書中偶遇,一時尚覺有興致,轉瞬即匆匆不辭而別。
在詩人馮至的思想與藝術轉變的過程中,德語詩人里爾克對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魯迅高度贊譽馮至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這一評價并非茍同于當時詩壇的公議,而是較多地基于魯迅個人的詩歌理念和欣賞趣味。
在馮至的一些學術論著和散文雜感中,也突出表現了一個現代人對現代人生的現代性思考。
當時北大英文系的陳煒謨,德文系的馮至,哲學系的楊晦,都是學生中著名的高材生。
1924年,未滿19周歲的馮至在北大德文系求學。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呂進同志雙正,馮至”。
馮至是中國著名翻譯家,出生在河北涿州,曾就讀北京大學德文系,后留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博士學位。
馮至在1937年一篇譯序里深有感觸地說:“青年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的生氣,而社會的習俗卻是腐舊的。
“膠澳中學是歐戰前的德國兵營舊址,坐落在湛山大路,我寫詩、寫散文、寫戲劇……”而馮至等人創作于膠澳中學的這些作品,則開啟了青島的新文學之路。
* 馮至的讀音是:féng zhì,馮至的意思:馮至 (現代詩人、學者)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基本解釋
(1905-1993)詩人,外國文學研究家。河北涿縣(今涿州)人。1930年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建國后任中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協副主席。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及《杜甫傳》、《德國文學簡史》等。馮至 (現代詩人、學者)
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馮】:[féng]姓。[píng]1.見〖暴虎馮河〗。2.古同“憑”(憑)。
【至】:1.到:至今。自始至終。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極;最:至為感謝。你要早來,至遲下星期內一定趕到。
正如同馮至去哈爾濱一樣,僅僅一年即回北京,他對一茶,也不過是書中偶遇,一時尚覺有興致,轉瞬即匆匆不辭而別。
在詩人馮至的思想與藝術轉變的過程中,德語詩人里爾克對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魯迅高度贊譽馮至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這一評價并非茍同于當時詩壇的公議,而是較多地基于魯迅個人的詩歌理念和欣賞趣味。
在馮至的一些學術論著和散文雜感中,也突出表現了一個現代人對現代人生的現代性思考。
當時北大英文系的陳煒謨,德文系的馮至,哲學系的楊晦,都是學生中著名的高材生。
1924年,未滿19周歲的馮至在北大德文系求學。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呂進同志雙正,馮至”。
馮至是中國著名翻譯家,出生在河北涿州,曾就讀北京大學德文系,后留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博士學位。
馮至在1937年一篇譯序里深有感觸地說:“青年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的生氣,而社會的習俗卻是腐舊的。
“膠澳中學是歐戰前的德國兵營舊址,坐落在湛山大路,我寫詩、寫散文、寫戲劇……”而馮至等人創作于膠澳中學的這些作品,則開啟了青島的新文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