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余甘子的讀音 余甘子的意思

    余甘子 (大戟科葉下珠屬木本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是大戟科、葉下珠屬木本植物。又名余甘樹、油甘子、庵摩勒、橄欖、滇橄欖、園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語)、麻項邦(傣語)等名。余甘子在304年晉代就始載于《南方草木狀》,原譯名稱庵摩勒,為常用清熱解毒藥。高達23米,胸徑50厘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至革質,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干后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 產于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區,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喜溫暖干熱氣候。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美有栽培。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 gān

    “余甘子”的讀音

    拼音讀音
    [yú gān zǐ]
    漢字注音:
    ㄩˊ ㄍㄢ ㄗˇ
    簡繁字形:
    餘甘子
    是否常用:

    “余甘子”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指橄欖。庵摩勒的別名。

    網絡解釋

    余甘子 (大戟科葉下珠屬木本植物)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是大戟科、葉下珠屬木本植物。又名余甘樹、油甘子、庵摩勒、橄欖、滇橄欖、園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語)、麻項邦(傣語)等名。余甘子在304年晉代就始載于《南方草木狀》,原譯名稱庵摩勒,為常用清熱解毒藥。高達23米,胸徑50厘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至革質,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干后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
    產于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區,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喜溫暖干熱氣候。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美有栽培。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余甘子”的單字解釋

    】:1.剩下來的;多余的:余糧。2.零數: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稱代詞。我。4.“餘”,另同“
    】:1.甜。與“苦”相對:甘泉。同甘共苦。2.自愿;樂意:俯首甘為孺子牛。不甘落后。3.甘肅的簡稱。
    】: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后輩人,年輕人)。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棋子兒。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10.用于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13.個別量詞后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14.姓。

    “余甘子”的相關詞語

    * 余甘子的讀音是:yú gān zǐ,余甘子的意思:余甘子 (大戟科葉下珠屬木本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是大戟科、葉下珠屬木本植物。又名余甘樹、油甘子、庵摩勒、橄欖、滇橄欖、園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語)、麻項邦(傣語)等名。余甘子在304年晉代就始載于《南方草木狀》,原譯名稱庵摩勒,為常用清熱解毒藥。高達23米,胸徑50厘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至革質,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干后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 產于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區,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喜溫暖干熱氣候。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美有栽培。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