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享樂主義的讀音 享樂主義的意思

    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Hedonism),又叫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出現在 18 世紀的一種動機學說。是動力心理學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認為人的行為由人的趨樂避苦欲望所引起。邊沁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心理享樂主義的普遍原理。特羅蘭德曾劃分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三種享樂主義。實驗心理學家屬于過去的享樂主義,認為過去的快樂是現在行為的決定因素。如桑代克于 1898 年在迷籠實驗中所發現的效果律:凡立即導致快樂的動作,則留下好的印象并重復出現,凡馬上導致痛苦的動作,則留下壞的印象且復現也受到抑制。現在的享樂主義主張當前的快樂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人的行為目的是尋求當前的快樂或逃避眼下的痛苦。18 世紀和 19 世紀的享樂主義屬于未來的享樂主義和社會的享樂主義。邊沁認為幸福是個人和社會的唯一的善的學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關心自己的利益。邊沁試圖以有意識地避苦趨樂來解釋一切社會行為。
    • xiǎng
    • zhǔ

    “享樂主義”的讀音

    拼音讀音
    [xiǎng lè zhǔ yì]
    漢字注音:
    ㄒㄧㄤˇ ㄌㄜˋ ㄓㄨˇ ㄧˋ
    簡繁字形:
    享樂主義
    是否常用:

    “享樂主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享樂主義 xiǎnglèzhǔyì

    [hedonism;pleasure-seeking;self-indulgence] 以快樂說為準則的生活方式

    辭典解釋

    享樂主義  xiǎng lè zhǔ yì  ㄒㄧㄤˇ ㄌㄜˋ ㄓㄨˇ ㄧˋ  

    以物質享受為人生目的的學說。

    英語 hedonism

    德語 hedonistisch (Adj)?

    網絡解釋

    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Hedonism),又叫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出現在 18 世紀的一種動機學說。是動力心理學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認為人的行為由人的趨樂避苦欲望所引起。邊沁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心理享樂主義的普遍原理。特羅蘭德曾劃分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三種享樂主義。實驗心理學家屬于過去的享樂主義,認為過去的快樂是現在行為的決定因素。如桑代克于 1898 年在迷籠實驗中所發現的效果律:凡立即導致快樂的動作,則留下好的印象并重復出現,凡馬上導致痛苦的動作,則留下壞的印象且復現也受到抑制。現在的享樂主義主張當前的快樂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人的行為目的是尋求當前的快樂或逃避眼下的痛苦。18 世紀和 19 世紀的享樂主義屬于未來的享樂主義和社會的享樂主義。邊沁認為幸福是個人和社會的唯一的善的學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關心自己的利益。邊沁試圖以有意識地避苦趨樂來解釋一切社會行為。

    “享樂主義”的單字解釋

    】:1.享受:享用。坐享其成。有福同享。2.同“”。3.姓。
    】:[lè]1.歡喜、愉悅:“快樂”、“歡樂”、“樂事”。《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快樂的事或態度:“人生一大樂”。《左傳?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論語?雍也》:“回也不改其樂。”3.聲色情事。《國語?越語下》:“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4.笑:“把一屋子的人都逗樂了!”5.喜愛:“樂於助人”、“樂於行善”。[yuè]1.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音樂”、“奏樂”、“軍樂”。《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興。”2.六經之一。即樂經,相傳亡於秦火:“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3.姓。如戰國時燕國有樂毅。[yào]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lào]地名用字。如河北省有樂亭、山東省有樂陵。
    】:1.權力或財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腦: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財物的人)。當家作主。2.舊時臣子稱君王,下級稱上級,仆人稱家主:君主。主上。3.對事物的意見或認為應當如何處理,決定:主張。主見。主意。主義。4.對事物有決定權力:民主。自主。主持。主宰。主權(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的權力)。5.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次。主要。主力。主將(jiàng)。6.預示:早霞主雨。7.舊時為死人立的牌位:木主。神主。8.基督教、伊斯蘭教對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創始人的稱呼。9.姓。
    】: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享樂主義”的相關詞語

    * 享樂主義的讀音是:xiǎng lè zhǔ yì,享樂主義的意思: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Hedonism),又叫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出現在 18 世紀的一種動機學說。是動力心理學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認為人的行為由人的趨樂避苦欲望所引起。邊沁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心理享樂主義的普遍原理。特羅蘭德曾劃分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三種享樂主義。實驗心理學家屬于過去的享樂主義,認為過去的快樂是現在行為的決定因素。如桑代克于 1898 年在迷籠實驗中所發現的效果律:凡立即導致快樂的動作,則留下好的印象并重復出現,凡馬上導致痛苦的動作,則留下壞的印象且復現也受到抑制。現在的享樂主義主張當前的快樂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人的行為目的是尋求當前的快樂或逃避眼下的痛苦。18 世紀和 19 世紀的享樂主義屬于未來的享樂主義和社會的享樂主義。邊沁認為幸福是個人和社會的唯一的善的學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關心自己的利益。邊沁試圖以有意識地避苦趨樂來解釋一切社會行為。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