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讀音 東吳的意思
1.指三國時吳國。因其地處江東,故名。 2.泛指古吳地。大約相當于現在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
- 東
- 吳
“東吳”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ōng wú]
- 漢字注音:
- ㄉㄨㄥ ㄨˊ
- 簡繁字形:
- 東吳
- 是否常用:
- 否
“東吳”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指三國時吳國。因其地處江東,故名。 2.泛指古吳地。大約相當于現在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 辭典解釋
東吳 dōng wú ㄉㄨㄥ ㄨˊ 三國時孫權所建立的吳國,由于位居東方,故稱為「東吳」。
也稱為「大吳」、「孫吳」。
網絡解釋
“東吳”的單字解釋
【東】:1.方位詞。四個主要方向之一,太陽升起的一邊:東邊兒。東方。東風。東城。城東。大江東去。2.主人(古時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家。3.東道:我做東,請你們吃飯。4.姓。
【吳】:1.周朝國名(?—前473)。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2—280)。孫權建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建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也稱孫吳或東吳。為晉所滅。2.十國之一(902—937)。楊行密建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東吳”的相關詞語
“東吳”造句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別時只說到東吳,三載余,卻得廣州書。
曾于西晉封中散,又向東吳作大夫。濃翠自知千古在,清聲誰道四時無。枝柯偃后龍蛇老,根腳盤來爪距粗。
別時只說到東吳,三載余,卻得廣東書。
曹操想憑借戰船和兵多將廣的優勢,一舉滅掉東吳,結果赤壁大戰,他成了"火中取栗"的笑柄。
曹操把劉備和東吳逼到窮途末路的境地,孫劉決定聯盟,背水一戰和曹操一決雌雄.
諸葛亮在東吳,憑借三寸之舌,說服東吳君臣,完成了聯吳抗曹的重任。
赤壁之戰前夕,蔣干過江到東吳,想勸說周瑜投降曹操,周瑜虛與委蛇反教蔣干中了他的借刀殺人之計。
工余之暇,在東吳大學進修法律.
可見東吳征收賦稅,確有戶分三品與戶分九品之類分.
* 東吳的讀音是:dōng wú,東吳的意思: 1.指三國時吳國。因其地處江東,故名。 2.泛指古吳地。大約相當于現在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
基本解釋
1.指三國時吳國。因其地處江東,故名。 2.泛指古吳地。大約相當于現在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辭典解釋
東吳 dōng wú ㄉㄨㄥ ㄨˊ三國時孫權所建立的吳國,由于位居東方,故稱為「東吳」。
也稱為「大吳」、「孫吳」。
【東】:1.方位詞。四個主要方向之一,太陽升起的一邊:東邊兒。東方。東風。東城。城東。大江東去。2.主人(古時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家。3.東道:我做東,請你們吃飯。4.姓。
【吳】:1.周朝國名(?—前473)。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2—280)。孫權建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建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也稱孫吳或東吳。為晉所滅。2.十國之一(902—937)。楊行密建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別時只說到東吳,三載余,卻得廣州書。
曾于西晉封中散,又向東吳作大夫。濃翠自知千古在,清聲誰道四時無。枝柯偃后龍蛇老,根腳盤來爪距粗。
別時只說到東吳,三載余,卻得廣東書。
曹操想憑借戰船和兵多將廣的優勢,一舉滅掉東吳,結果赤壁大戰,他成了"火中取栗"的笑柄。
曹操把劉備和東吳逼到窮途末路的境地,孫劉決定聯盟,背水一戰和曹操一決雌雄.
諸葛亮在東吳,憑借三寸之舌,說服東吳君臣,完成了聯吳抗曹的重任。
赤壁之戰前夕,蔣干過江到東吳,想勸說周瑜投降曹操,周瑜虛與委蛇反教蔣干中了他的借刀殺人之計。
工余之暇,在東吳大學進修法律.
可見東吳征收賦稅,確有戶分三品與戶分九品之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