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大體的讀音 不識大體的意思
【解釋】大體:關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從大局考慮。【出處】《史記·平原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晉·袁宏《后漢記》卷一○:“臣愚淺,不識大體。”【示例】上斥為~,仍諭內監在外生事者聽人責懲。 ◎《清史稿·高宗本紀》【近義詞】目光如豆、鼠目寸光【反義詞】目光如炬、高瞻遠矚、卓有遠見【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明白關系到大局的道理
- 不
- 識
- 大
- 體
“不識大體”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ù shí dà tǐ]
- 漢字注音:
- ㄅㄨˋ ㄕˊ ㄉㄚˋ ㄊㄧˇ
- 簡繁字形:
- 不識大體
- 是否常用:
- 否
“不識大體”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不懂大道理。引申為沒有全局觀念。辭典解釋
不識大體 bù shì dà tǐ ㄅㄨˋ ㄕˋ ㄉㄚˋ ㄊㄧˇ 大體,指重要的道理。不識大體指缺少遠見,只計較細節,而無法掌握最重要的道理。《宋書.卷六八.武二王傳.南郡王義宣傳》:「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余,其不識大體如此。」《舊唐書.卷五○.刑法志》:「臣以至愚,不識大體。」也作「不知大體」。
反義詞
顧全大局英語 to fail to see the larger issue (idiom)?, to fail to grasp the big picture
法語 (expr. idiom.)? être incapable d'une vue d'ensemble, manquer d'esprit de synthèse, avoir une vue bornée
網絡解釋
【解釋】大體:關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出處】《史記·平原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晉·袁宏《后漢記》卷一○:“臣愚淺,不識大體。”
【示例】上斥為~,仍諭內監在外生事者聽人責懲。 ◎《清史稿·高宗本紀》
【近義詞】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反義詞】目光如炬、高瞻遠矚、卓有遠見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明白關系到大局的道理
“不識大體”的單字解釋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體】:[tǐ]1.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2.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體。主體。群體。4.物質存在的狀態或形狀:固體。液體。體積。5.文章或書法的樣式、風格: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文章的體裁,如“騷體”、“駢體”、“舊體詩”)。字體。6.事物的格局、規矩:體系。體制。7.親身經驗、領悟:體知(親自查知)。體味。身體力行(xíng)。8.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體諒。體貼。體恤。9.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tī]〔體己〕a.家庭成員個人的私蓄的財物;b.親近的,如“體己話”,亦作“梯己”。
“不識大體”的相關詞語
* 不識大體的讀音是:bù shí dà tǐ,不識大體的意思:【解釋】大體:關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從大局考慮。【出處】《史記·平原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晉·袁宏《后漢記》卷一○:“臣愚淺,不識大體。”【示例】上斥為~,仍諭內監在外生事者聽人責懲。 ◎《清史稿·高宗本紀》【近義詞】目光如豆、鼠目寸光【反義詞】目光如炬、高瞻遠矚、卓有遠見【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明白關系到大局的道理
基本解釋
不懂大道理。引申為沒有全局觀念。辭典解釋
不識大體 bù shì dà tǐ ㄅㄨˋ ㄕˋ ㄉㄚˋ ㄊㄧˇ大體,指重要的道理。不識大體指缺少遠見,只計較細節,而無法掌握最重要的道理。《宋書.卷六八.武二王傳.南郡王義宣傳》:「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余,其不識大體如此。」《舊唐書.卷五○.刑法志》:「臣以至愚,不識大體。」也作「不知大體」。
反義詞
顧全大局英語 to fail to see the larger issue (idiom)?, to fail to grasp the big picture
法語 (expr. idiom.)? être incapable d'une vue d'ensemble, manquer d'esprit de synthèse, avoir une vue bornée
【解釋】大體:關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出處】《史記·平原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晉·袁宏《后漢記》卷一○:“臣愚淺,不識大體。”
【示例】上斥為~,仍諭內監在外生事者聽人責懲。 ◎《清史稿·高宗本紀》
【近義詞】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反義詞】目光如炬、高瞻遠矚、卓有遠見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明白關系到大局的道理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體】:[tǐ]1.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2.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體。主體。群體。4.物質存在的狀態或形狀:固體。液體。體積。5.文章或書法的樣式、風格: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文章的體裁,如“騷體”、“駢體”、“舊體詩”)。字體。6.事物的格局、規矩:體系。體制。7.親身經驗、領悟:體知(親自查知)。體味。身體力行(xíng)。8.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體諒。體貼。體恤。9.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tī]〔體己〕a.家庭成員個人的私蓄的財物;b.親近的,如“體己話”,亦作“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