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的讀音 三司的意思
三司 西漢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
- 三
- 司
“三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ān sī]
- 漢字注音:
- ㄙㄢ ㄙ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三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指三公。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明代各省設都指揮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宋代于廣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對外貿易,合稱三司。唐·宋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辭典解釋
三司 sān sī ㄙㄢ ㄙ 三種官職的合稱:(1)? 東漢以太尉、司空、司徒為三司。《后漢書.卷六.孝順帝紀》:「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唐.章懷太子.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也稱為「三公」。(2)?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3)? 后唐迄宋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皆理財之官。《資治通鑒.卷二六五.唐紀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戊寅,以朱全忠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使。」(4)?明時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三司。皆為各行省的文武長官。
網絡解釋
三司
西漢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
“三司”的單字解釋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司】:1.主持;操作;經營:司機。司爐。各司其事。2.中央部一級機關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級別比部低,比處高):人事司。外交部禮賓司。3.姓。
“三司”的相關詞語
“三司”造句
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中樞機構體制取代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和轉移了宰相的權力。
1905年1月5日,侵華日軍第三司令官乃木希典和旅順俄軍司令官斯特塞爾在水師營一劉姓人家商談投降事宜。
在爾朱榮入洛前,元顥已經擔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相州刺史,受命領兵討伐葛榮;而元子攸僅僅在宮中擔任孝明帝的伴讀,資歷和官位都遠在元顥之下。
韶第四子德衡,武平末,開府儀同三司,隆化時,濟州刺史。
相國奏請長清公為征北將軍,假節,開府儀同三司,金印紫綬,封列侯。
開府儀同三司及特進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俸并同職事,仍隸吏部也。
癸未,興善寺胡僧不空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司空,賜爵肅國公,謚曰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
乙巳日,元世祖忽必烈授小皇帝趙顯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
撫、按及三司文武看見這種光景,每日起來,只朝著北方痛哭,除過死守之外,一個個袖手無策——這種傷心慘目的現狀真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的了。
* 三司的讀音是:sān sī,三司的意思:三司 西漢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
基本解釋
指三公。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明代各省設都指揮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宋代于廣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對外貿易,合稱三司。唐·宋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辭典解釋
三司 sān sī ㄙㄢ ㄙ三種官職的合稱:(1)? 東漢以太尉、司空、司徒為三司。《后漢書.卷六.孝順帝紀》:「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唐.章懷太子.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也稱為「三公」。(2)?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3)? 后唐迄宋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皆理財之官。《資治通鑒.卷二六五.唐紀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戊寅,以朱全忠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使。」(4)?明時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三司。皆為各行省的文武長官。
三司
西漢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司】:1.主持;操作;經營:司機。司爐。各司其事。2.中央部一級機關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級別比部低,比處高):人事司。外交部禮賓司。3.姓。
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中樞機構體制取代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和轉移了宰相的權力。
1905年1月5日,侵華日軍第三司令官乃木希典和旅順俄軍司令官斯特塞爾在水師營一劉姓人家商談投降事宜。
在爾朱榮入洛前,元顥已經擔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相州刺史,受命領兵討伐葛榮;而元子攸僅僅在宮中擔任孝明帝的伴讀,資歷和官位都遠在元顥之下。
韶第四子德衡,武平末,開府儀同三司,隆化時,濟州刺史。
相國奏請長清公為征北將軍,假節,開府儀同三司,金印紫綬,封列侯。
開府儀同三司及特進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俸并同職事,仍隸吏部也。
癸未,興善寺胡僧不空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司空,賜爵肅國公,謚曰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
乙巳日,元世祖忽必烈授小皇帝趙顯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
撫、按及三司文武看見這種光景,每日起來,只朝著北方痛哭,除過死守之外,一個個袖手無策——這種傷心慘目的現狀真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