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之造句
用“謂之”造句 第16組151、 舊俗,夏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用紙馬飴糖等送灶神上天,謂之送灶;除夕又迎回,謂之迎灶。
152、 “安故重遷,謂之眾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謂之士。
153、 “黃帝時,倉頡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于竹帛謂之書。
154、 古人說,“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而幸,“非分而得謂之幸”。
155、 《夢梁錄》中這樣描述這一天的忙碌與熱鬧:“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
156、 “隋珠和璧,握之不逾徑寸,歷代寶之,與宇宙相循環,其謂之何?謂其真也。
157、 盛載遺體的空匣稱作"棺材"或"壽材",做棺材的木匠,單是一行,謂之斜木行,專做所謂"輕重壽材"。
158、 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文學論略》里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159、 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160、 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161、 所以,在端午節前后,時興在門上懸插菖蒲、艾葉,謂之“蒲劍”、“艾虎”,以驅邪避害。
162、 “養不教,父之過”,“不教而殺謂之虐”,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163、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164、 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臣道》中寫道,“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
165、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四惡)”。
166、 正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便叫做虐,而“法治”的宣傳,正是法的全民教化、也正是禮的精神體現。
167、 脅肩諂笑,阿世取容,賣身投靠,扶搖直上者,謂之正取;危言聳聽,嘩眾取寵,比周謾侮,希圖幸進者,謂之逆取。
168、 化,敎行也;躬行于上,風動于下,謂之化;化民成俗。
169、 今西湖鸚鵡碑字,謂為名手所臨則可,謂之文公手筆,則未敢茍同也。
170、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171、 并引《后漢書·祭祀志》的記載,皇家譜牒藏于石室金匱中,尚書和太常進行查驗交接,題簽印封謂之“表書署函”,這種活動就是“檢”字的本意。
172、 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杌。
173、 此不知為何神?不曲庇其私昵,謂之正直可矣;先聽膚受之訴,使婦幾受刑,謂之聰明則未也。
174、 日居東而在卯,月居西而在酉,謂之日東月西。
175、 “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176、 江南將帥,才能不及中人,每當出兵,必身居數百里外,謂之持重;或督召軍旅,易置將校,僅以一介之士持虛文諭之,謂之調發;制敵決勝,委之偏裨。
177、 每年定三、六、九、臘月朔為四個卯期,或存或欠,必須清結,謂之歸卯。
178、 史書或謂之“半官半隱”,我以為既然還在做官,那就難稱“隱居”,還是他自謂的“閑居”較妥切。
179、 得子,謂之“喜得麟兒”,生女,則“喜得掌珠”。
180、 雖命意在于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則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則別謂之譴責小說。
181、 青蓮花出西竺,梵語謂之優缽羅花,清凈香潔,不染纖塵。
182、 真實無妄叫做誠,不食言、不欺瞞謂之信。
183、 “四惡”之首叫作“不教而殺謂之虐”(不先施教育就懲罰,這叫殘暴)。
184、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185、 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涼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186、 此一道理或可謂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齊物論》)。
187、 “不教而殺謂之虐”,傳統中國的刑事政策注重的是教化,講的是正風俗,飭人心,即使有死刑也是以殺止殺,以刑去刑,以達到無刑為目的。
188、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
189、 苦瓜如《滇南本草》謂之“瀉六經實火,消暑,益氣,止渴”;《本草求真》亦說它能“除熱解煩”。
190、 女人面好而命不濟,謂之桃花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