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之造句
用“謂之”造句 第11組101、 血薇,不祥之劍也,好殺、妨主,凡持此劍者,皆無善終。可謂之為魔。滄月
102、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曾國藩
103、 保存日久者,謂之“陳羊毫,它柔中有剛;”。
104、 鐘的各部位都有著特定的名稱,上部稱為鉦,下部謂之鼓,鐘口兩角為銑,鐘唇曰于,鐘頂名舞。
105、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
106、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荀子
107、 我們的人生態度是不進不退,既不高興地笑,也不號啕地哭,總是這么呆著,是謂之曰“中庸”。梁遇春
108、 就天地而言,謂之云雨;就人身而言,謂之精氣,人身一小天地,邁不信然。李中梓
109、 這情若能自控,便不能謂之為情了。夢三生
110、 他說:情若能自控,便不能謂之為情了。當你能夠喊出痛的時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種痛,能讓你痛得連喊都喊不出聲來;當你能夠哭的時候,那也不算是傷心,有一種傷心,會讓你連哭都哭出來……夢三生
111、 禍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張景岳
112、 往古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的出處。劉安
113、 史官由于某種原因,不據事直書,有意掩蓋事情真相,謂之曲筆。
114、 這是黃口小兒念經式,亦謂之不人流也。
115、 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周國平
116、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王陽明
117、 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
118、 事物屬于性,君子不謂之性也,必有心焉,而后能治。裁制屬諸心,君子不謂之心也,必有性焉,然后能存。胡宏
119、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王陽明
120、 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際斗爭經驗,謂之半和;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際斗爭經驗,知行合一,謂之全知。徐特立
121、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王宗岳
122、 情若能自控,便不能謂之情了。蘇寞
123、 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
124、 印度教訓示“真理唯一,哲人以不同名字稱謂之。”。
125、 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126、 學者志不立,一經患難,愈見消沮,所以要先立志。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學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利害之端,常伏于思慮之所不到;疑間之萌,每開于堤防之所不及。黃宗羲
127、 難道你不知道戀愛就是由無謂的東西構成的嗎?無謂的內心紛亂,無謂的不安,無謂的掙扎,無謂的結束,但是,誰會說那些都是無謂的事呢?不,人生的全部都匯聚在那些無謂之中。桂小太郎
12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
129、 這部展示紐約上東區貴族學校生活的電視劇主題就是亂搞和八婆,以及所謂之華麗的時尚。
130、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張潮
131、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
132、 論事毋涉私心意氣謂之謙,命世不計個人得失謂之狂。這樣的謙狂交作是可愛的,可行的。木心
133、 皇者,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有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的皇帝意為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而皇帝則是天地在人間的代表。玄色
134、 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135、 喜怒哀樂皆不發謂之厚,發而無顧忌,謂之黑。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懼焉。李宗吾
136、 望聞問切,謂之四診,而望色居四診之先,未有獨憑一脈,可以施療者。李中梓
137、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138、 如折內所稱州縣私自濫取數目多至巨萬,少亦不下數千,此乃州縣貪婪索取之贓私,豈能復謂之陋規!所以暗取不如明給,使之有所限制。
139、 過去,還有以遺發招魂葬人的,謂之“發冢”。
140、 阮亭之意,必欲其描頭畫角若明七子,而后謂之窺盛唐乎?要知唐之李、杜、韓、白,俱非阮亭所喜,因其名太高,未便詆毀;于少陵亦時有微辭,況元、白乎?
141、 為此,***與到會者皆謂之曰“神仙會”。
142、 本就多病孱弱的他,經不起此番折騰,沒幾天便成病而死,時人謂之“看殺衛玠”。
143、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
144、 ‘博文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145、 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如“精英”、“英才”。
146、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147、 時人謂之“三旨相公”,以譏諷其“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工作態度。
148、 到了宋代,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正式出現“中秋節”的提法,“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149、 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予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150、 雖命意在于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