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造句
“科舉”的解釋
51、 才華蓋世的他,會在科舉考試中一炮打響嗎?
52、 判是盛行唐代官場,用四六駢文書寫的司法文書,也是應試考生科舉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53、 有唐一代,文人因科舉而逃禪與僧人因科舉而還俗屢見不鮮。
54、 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科舉制的“匡時濟俗”功能才能發揮出來。
55、 因此,對中國的科舉考試和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進行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
56、 我用矯形外科舉例子因為我覺得,這個比較易懂,但在其他外科手術上道理也是一樣。
57、 撫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題始為驅疫逐祟,后演繹為科舉崇拜,在中國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較獨特。
58、 我國的高校招生政策既借鑒了西方的招生考試模式,又深受傳統科舉考試文化的影響。
59、 蘇格蘭的高爾夫演變十分迅速,1860年首次公開賽在普瑞斯威科舉行,由8名優秀的專業球手爭奪冠軍。
60、 落第士人是科舉制度實行后的產物,是被科舉所淘汰的士人群體。
61、 自從西太后廢除舊科舉制度,他就心灰意懶了.
62、 科舉制并不是自創生即完備周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也曾經歷了失誤、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的持續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張宏杰
63、 在家族的發展過程中,丁氏家族始終將科舉入仕和商業經營相結合,始終堅持用儒家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成為清代山東地區著名的儒商家族。
64、 2004年,塔斯社慶祝了自己的百年華誕,我們為此在莫斯科舉辦了世界通訊社大會。
65、 在歷史那散亂隨意的腳步當中,三年大比的科舉制以它的規整而緊湊的節奏引人注目。在歷史跨入了二十世紀的門檻之后,它才終結了前進的姿態。在嶄新的世紀里,很多舊的東西死去了,人們記憶中保留的是這些事物臨終前衰老而丑陋的面孔,這些長壽的死者沒有得到一個應該有的體面葬禮就被人淡忘了。張宏杰
66、 科舉制度對整個唐代的士林心態、風俗習尚以及文學藝術產生過深遠影響,尤其是對唐人出處進退的人生選擇以及人生哲學的架構意義更為重大。
67、 殿試是唐代科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68、 不論“狀元及第”、“三元及第”的牌匾、小孩戴的狀元帽,和科舉的相關知識,以及廣西歷來所出12位狀元的生平(其中八位來自桂林),都詳細的記載與解說。
69、 “桃李門墻開遍了,東風何時到梅花?”顯然,他是想得到老師的一些鼓勵,繼續在科舉中奮爭。
70、 顧、黃、王堅持游擊戰,打了十幾年,九死一生,還可堅持,康熙一開科舉,還頒布特殊政策,對這些前朝義士開“博學鴻儒”科,免考入仕,黃宗羲就難辦了。
71、 越南19世紀末淪為法國殖民地,1919年廢除科舉,也逐漸廢除了漢字和喃字(越南語文字,在漢字基礎上形成),使用羅馬化文字。
72、 只不過,這個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記憶中的科舉考試截然不同,不考經史子集,不考詩詞歌賦,不考策論時文,不考八股文章。
73、 江騰,原名江無競,1920年出生于廣東省名門望族,祖父為晚清最后一屆科舉考試進士江孔殷,是清末廣東文壇“四大金剛”之一。
74、 畢竟除了時斷時續的科舉之外,混進官府當小吏,幾乎是民間才俊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途徑。
75、 放進別人褲子里的黃泥巴,扔在女孩漂亮鞋子里的綠蚱蜢,潑在家里先生頭頂的濃黑墨水和為了躲避讀書、躲避科舉的裝傻充愣,將文章故意背的磕磕巴巴。
76、 說起科舉,廣州有道名菜的故事也是不得不提,一說出來誰都聽過,那就是三元及第粥。
77、 宋朝初期雖然還處在南征北伐的半戰爭狀態,但趙匡胤對開科取士卻沒有絲毫懈怠,建國當年(960)便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錄取了十九人。
78、 胡說,就算不去科舉,書,你也要讀!立世存身怎能不知圣賢書中的微言大義?等你接了差事,每天還要讀書,不可荒廢。
79、 吳少俠何故明珠暗投?桃花王朝自古重武輕文,以科舉入官恐遭武官百般打壓。
80、 后來,鄭板橋得到富商資助,參加科舉考試,最終考取科名,并回來迎娶饒五娘。
81、 這口古井雖歷經千年滄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聳立,就連中國封建科舉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狀元陳繼昌的親筆題詞也清晰可辨。
82、 對于盧象升的科舉地位來說,范文程的檔次太低,若是強行攀交,反而不好,不如就當作道義之交。
83、 但事實上,考試僅僅是科舉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對社會產生影響的,是考試的內容。
84、 據說這項折桂的名字來歷還有些意思,那是他父親在世時,期望他這唯一的獨生兒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舉考試中,一舉奪的頭名狀元,來個蟾宮折桂。
85、 陳希亮不像蘇洵一樣年少荒嬉,他是個嚴以律己之人,自幼刻苦用功,但命運作弄,科舉之路十分的不順遂。
86、 后來經過科舉考試后一舉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個不小的官職,而且還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給他,但是他堅決不肯答應。
87、 詩人詞人其實很多都來自鄉村,只不過地主出身的占絕大多數,雖然通過科舉考試一登龍門,但昔日所見所聞或多或少總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88、 孫均銓,清乾隆甲寅恩科舉人,嘉慶戊辰科進士,永順府教授。
89、 農歷八月是古代科舉鄉試月,乃讀書人的忙月,這種情景與現今6月初的高考差不多。
90、 封建時代科舉制度以連中鄉試、會試、殿試榜首的解元、會元、狀元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為“酒家榜首,食肆班頭”。
91、 我大宋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學那些邪術奇巧淫技!朝廷應當取消新學恢復舊制科舉!
92、 先太宗還首創科舉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矣,卻賺得英雄盡白頭。
93、 宋朝以后,富陽紙開始名揚天下,元書紙、井紙、赤亭紙三大名紙更是被朝廷列為“錦夾奏章”和科舉試卷用紙。
94、 堂堂圣人弟子,豈可棄文就武,與武弁同流?縱然科舉之路暫時阻斷,我輩也應潛心研讀,以求義理!
95、 毫無實際意義,耗讀書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科舉制是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96、 黃巢向全國發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專權、官吏貪暴、綱紀敗壞、科舉失才等弊政,提出了“禁刺史殖財產,縣令犯贓者族”。
97、 比如盛唐時期,由于科舉制度的需要,干祿字勢就成了時書的審美標準,人們從審美上關心的也都是實現這種書寫的法度與功力。
98、 科舉時代,這類事件本身就多,而清代科舉如兒戲,百弊叢生,這類范進式的考生的故事,屢見不鮮,也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99、 此外,寧波教育博物館還保存有寧波最后一位狀元章鋆的闈墨卷,也就是科舉殿試考卷,距今已有163年。
100、 科舉不但要考學問,還要考“錢”,每次落第,不僅意味著心血白費,還預示著有更多經費支出。
